中國文化以儒、道學說為根。儒家以孔子、孟子為代表。至於道家,則以老子為宗。老子久為史官,歷觀世情,總結出人生種種規律與道理,著成《老子》一書。老子指出,人生之痛苦與危難,源於世人往往執茤鞳u有」,而不知「無」之可貴與價值。因此,《老子》強調無為不爭、順應自然之思想,並屢以「水」為喻,曉明修身、處世、治國之良方,如今本第八章云: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ヾ,處慾H之所惡ゝ,故幾於道。居善地ゞ,心善淵々,與善仁ぁ,言善信あ,正善治ぃ,事善能い,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本章以水為喻,曉明水有柔、順、卑、不言、無為等特性,概之為「不爭之德」。上德者若能效法水的善性,順行「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七種原則,以不爭之德治世,則可潤物無私,安身立命,不招怨尤。
註釋
ヾ 不爭:帛書甲、乙本《老子》分別作「有靜」及「有爭」,「爭」可通「靜」。然則今本「不爭」或本作「有靜」,意謂水總是靜默無私地滋潤萬物。
ゝ 處眾人之所惡:指卑下之處。《論語.子張》引子貢曰:「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ゞ 居善地:居,一般解作居所、處境,疑當指居位。地,與上天相對,位處下方。
々 心善淵:淵,根源,又指深邃。此非指城府陰沉,而是以水潭借喻人心,理應深邃而能包容萬物。又水為生命之源,故亦有莫忘本心之理。今本《老子》第十五章謂:「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可以合觀。
ぁ 與善仁:與,多解作相與、交往,疑當解作施與。《說文》:「与,予也。......与、與同。」此句帛書乙本作「予善天」,「與」正作「予」。「善仁」,傅奕本作「善人」,帛書乙本作「善天」。「人」、「仁」互通,疑皆為「天」字之誤,或為後人所改。案:今本《老子》第九章謂「功遂身退,天之道」,第三十八章謂「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大意均指無為自化之理,作「天」抑「仁」均通。
あ 言善信:言,說話,或指政令。今本《老子》第五十六章謂「知者不言」,第七十三章謂「天之道,不言而善應」,可參。
ぃ 正善治:正,通「政」。今本《老子》第三章謂「為無為,則無不治」,第57章謂「以正治國,以無事取天下」,可參。
い 事善能:能,放任,順從。《廣雅.釋詁》:「能,任也。」又《詩.大雅.民勞》「柔遠能邇」,鄭玄箋云:「能,猶侞也。」朱熹《詩集傳》曰:「能,順習也。」今本《老子》第二章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六十三章謂「為無為,事無事」,可參。
譯文
至善的人要像水一樣:水無私地滋潤萬物而不求回報,甘於置身眾人所厭惡的卑下地方,故其表現非常接近天道。在位,要像水那樣,甘處卑下,常懷謙德;心胸,要像水那樣,海納百川,深邃能容;施與,要像水那樣,無私潤物,一視同仁;言語,要像水那樣,潮來汐去,信實如一;為政,要像水那樣,恬淡自正,清靜不擾;辦事,要像水那樣,安定無為,順勢圓通;行動,要像水那樣,與時遷徙,應物變化。只有以不爭之德處世,才能避免怨尤咎過。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