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城大學者楊夢甦(中),中大學者徐國榮(右二)及湯寧信(左二),陳鎮中(左一)。趙虹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趙虹)服藥無效,可能是基因作怪。一項調查發現,發現56%受訪市民曾服藥治療無效,當中不少更出現頭痛、頭暈、嘔吐及腸胃不適等藥物副作用。為此,中大及城大學者共同研發亞洲首個「個人化藥物基因檢測」,為病人「度身訂造」個人化治療,處方最適切的藥物劑量及組合。有醫生建議,長期服藥或新確診的慢性疾病患者應使用該檢測,以提高藥物治療成效。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上月以電話訪問了505名30歲或以上的本港市民。結果發現多達56%受訪者曾服藥治療無效,部分更在服藥後出現原來沒有的不適或不良反應。頭痛或頭暈(32.6%)為最常見的藥物副作用,其次為嘔吐(23.2%)、腸胃不適(16.5%)及疲倦(16.2%)。
為提高處方藥物功效及降低藥物副作用,城市大學學者楊夢甦聯同中文大學學者徐國榮及湯寧信研發亞洲首個「個人化藥物基因檢測」,只需抽取小量口腔細胞組織,便可了解該病人基因對藥物的反應。楊夢甦強調,該檢測綜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及兩間國際權威基因研究機構的基因數據庫,根據病人的基因組合及藥物代謝表現型,「度身訂造」個人化治療,協助醫生制訂及處方最適切的藥物劑量及組合,避免處方藥物無效甚至出現嚴重副作用的情況。
傳統「試藥」變「個人化」治療
研究顧問、中大生物醫學學院教授暨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課程主任徐國榮指出,醫學界沿用傳統「反覆試驗」法多年,「試藥」形式地調較藥物劑量,「求診時要磅重,就是以病人重量決定劑量」,批評該方法未有考慮個別病人的分解速度及影響藥物發揮速度。他擔心處方劑量過輕或會令藥物不足以發揮效能,劑量過重則可引致嚴重併發甚至死亡。
徐國榮續說,現時FDA建議在使用逾130種指定藥物前,應進行藥物基因測試,避免出現嚴重併發症。他相信,未來醫療發展將朝着個人化治療的藥物基因測試方向前進,認為可藉此向病人提供「最少副作用,但最高作用」的治療及藥物方案。
曾於聯合醫院任職的香港港安醫院內科專科醫生陳鎮中指出,過往均以「試藥」方式向病人處方藥物,直言該方法忽略基因組合影響身體代謝率,並不可靠,相信是次檢測方法可協助醫生處方更合適病人的藥物。他建議長期服藥或新確診的慢性疾病患者應使用該檢測,以提高藥物治療成效及保障自己。
由兩間大學學者共同研發的「個人化藥物基因檢測」過去數月開展先導計劃,向1,500名病人提供免費檢測服務。現時仁安醫院心血管部門已使用該檢測方法,下月亦將有兩間私營醫療機構提供同類測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