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雙城記:英大學問


何冀平

「英大學問」是英若誠先生在北京人藝時,于是之給他起的外號。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尤其記性特別好,看過的書都記得,還能以他自己的口吻再說出來,有學問沒學問的人,都愛聽他說話。他從監獄放出來,放回原單位北京人藝「監督改造」,那時候還是「文革」期間,要「學習」「大批判」,人人厭煩,可是他只要一坐下,立刻圍上一圈人,他能把枯燥無味說得有趣味有知識,還不離題,連「工宣隊」的都聽傻了。

自從一九八零年《茶館》在西歐演出,外國大導演紛紛要來北京人藝排戲,可把英若誠忙壞了。一九八一年英國導演托比羅伯森來導演莎士比亞《請君入甕》,劇本翻譯和副導演都是英若誠。莎翁的劇本有多種中文譯本,但北京人藝都不用,要英若誠重新翻譯,這和北京人藝的演出風格有關係,要讓中國觀眾聽得明白容易理解,就不能用冗長轉彎抹角的台詞,更不能晦澀或者華麗炫耀,要口語化民眾化,外國故事中國演繹,按照中國人的說話習慣重新翻譯。英若誠翻譯的莎翁劇本不但口語化,還有北京味「只許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掛羊頭賣狗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趕鴨子上架」等等生動活潑的語言,創造了北京人藝味道的外國戲。

一九八二年英若誠應邀到美國講學,見到了劇作家阿瑟米勒,兩人一見如故,達成請阿瑟米勒到北京人藝導演《推銷員之死》,阿瑟米勒就一個條件,劇中主要人物推銷員威利·洛曼必須由英若誠扮演,因為他不懂中文,但作為導演,必須不斷和主要演員交流,其實英若誠也有此意,只是不好意思主動提出自己演主角,這裡面有個故事。

四十年前,英若誠二十歲,在清華大學西語系讀書,常去圖書館借書,他愛看書又活躍,管理員很喜歡他,管理員悄悄告訴他來了一批英文新書,有一位美國著名劇作家轟動全美的劇本,英若誠馬上央求要看,圖書管理員破例把還沒上架的新書借給他,這本書就是《推銷員之死》。他一口氣看完劇本,劇中的主角小人物威利委屈淒涼的一生深深打動他,他說:「我才二十歲,倒好像是六十歲威利的老朋友,那時候還沒畢業,也不知道將來做什麼,但心裡就是有這個念頭。」想不到數十年過去,不但結識了劇作家,還能扮演威利。

《推銷員之死》在中國獲得成功,英若誠扮演了他認識多年的「老朋友」威利,把一個走投無路又不服輸的威利演活了。這就是因緣。

相關新聞
百家廊:一面牆的溫度 (2016-03-04)
雙城記:英大學問 (2016-03-04)
此山中:向柯德莉夏萍致敬 (2016-03-04) (圖)
隨 想國:聽一首會歌有感 (2016-03-04)
演藝蝶影:《都是我的孩子》 (2016-03-04)
翠袖乾坤:四非禮 (2016-03-04)
古今談:手機資料是怎樣被偷走的? (2016-03-04)
百家廊:濟南的「六尺巷」 (2016-03-03) (圖)
琴台客聚:拖延症 (2016-03-03)
思旋天地:禪繞畫與禪畫 (2016-03-03)
隨想國:我們需要工業家 (2016-03-03)
方寸不亂:智能生神仙 (2016-03-03)
翠袖乾坤:那幾個日本漢字 (2016-03-03)
獨家風景:老人之爭 (2016-03-03)
百家廊:消逝的童真 (2016-03-02) (圖)
琴台客聚:死士精神 (2016-03-02)
生活語絲:新春敘親情 (2016-03-02)
天言知玄:最醜的白虎,更醜的人類 (2016-03-02)
鵬情萬里:個人問題 (2016-03-02)
翠袖乾坤:親子真人騷煞停 斷星父母財路 (2016-03-02)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