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嘉敏和團隊開發了一套自動監察洗碗工序進展的系統,能追蹤餐具的清洗及運送情況。 鄭伊莎 攝
理大助追蹤餐具去向 升15%生產力減15%人手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鄭伊莎) 近年洗碗工難求,不少食肆更出現「有工無人做」的窘境,令中央洗碗的生意應運而生;不過,因流程及技術問題,不少工場難以有效運作。有見及此,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的研究團隊花近一年時間,利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物聯網及雲計算等,開發了一套自動監察洗碗工序進展的系統,能提升近15%生產力,並減少近15%人手,以解決飲食界勞動人手短缺問題,有望成為業內的「救星」。
負責有關研究的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李嘉敏表示,近年中央洗碗服務興起,但亦有不少挑戰,「例如這些工場客戶量多,難以追蹤餐具的處理情況,資訊不透明,又要花費大量人手處理信息及報告。」因此,有中央洗碗工場在2014年邀請其團隊研究一個嶄新的系統,解決上述問題。
運送箱貼標籤 清洗未「掃」即知
李嘉敏和團隊利用100萬元研究成本,結合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物聯網及雲計算等技術,研究出一套名為「綠色管理資訊平台」的自動化系統。
她介紹,團隊在裝有餐具的運送箱貼上印有客戶資訊的標籤(Tag),以識別不同客戶的資訊。當員工在食肆收集到待洗的餐具時,先以RFID手提閱讀器讀取標籤,收集客戶及餐具的資料。當這些餐具到達工場後,又以RFID閱讀器掃描,自動監察與追蹤餐具的清洗及運送情況,減省了員工以目測區分哪些碗碟已清洗或仍未清洗。
「若出現遺漏、未有清洗的餐具,系統的智能化機制會向管理層發出警告,亦可計算能夠負荷的接單數目;而我們設計的圖像化儀表顯示器,也可顯示工作的最新進度。」同時,系統支援管理層決策,並全面加強工場的物流管理效益。
李嘉敏續指,團隊同時開發了手機應用程式,以便客戶及管理層掌握餐具清洗工作的實時狀態,增加資訊的透明度。
試驗3個月 料擴至洗衣業
整項研究花近一年時間完成,李嘉敏坦言,由於團隊起初並不熟悉中央洗碗服務的運作,加上洗碗工序經常更新,大大增加了研究的挑戰性,「好像摸着石頭過河一樣,故研究亦需不時調整。」現時系統已於一個中央洗碗工場試驗3個月,成效不俗。
她估計,系統能令中央洗碗公司減少處理信息,有望縮減近15%人手,同時提升工場生產力。另外,團隊預計未來可調整系統的操作,應用至車隊管理,監控運輸車輛的行程,甚至推廣至廢食油處理、洗衣服務等行業,進一步擴大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