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財經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特寫:杜絕樓市怪象 靠「供給側改革」


放大圖片

■業界認為,要「去庫存」必須在供給側加大改革力度,才能做到治標又治本。資料圖片

內地樓市近期出現的諸多怪現象,表面看花樣多難解釋,但透過現象看本質,無論是地方加快推地、業主忽然降價,還是地產代理進取開店,其背後的真正原因,皆與樓市「去庫存」戰役正在陷入「邊去邊增」的怪圈相關。如果不能找到真正治病的良藥,內地樓市依然難以走出目前的各種困局。

房地產高庫存不僅成了制約內地樓市健康發展的「瓶頸」,更成為拖累內地經濟增長的巨大包袱。自去年起,中央及地方政府再三強調「去庫存」的重要,先後推出了簡政放權、減稅降費、金融扶持等系列政策「組合拳」。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對購房給予重獎、鼓勵農民進城購房,在政策上可謂無所不用其極,但總體看截至目前收效甚微。

有分析指出,雖然政府願望良好,但所有這些政策實際上均沒有超出「刺激消費需求側」的範圍。內地樓市卻是由於「供大於求」導致結構失衡。在這種環境下,各種措施雖然刺激了消費,但同時亦刺激了供給,令一些開發商以為必須未雨綢繆,提前佈局積極搶地,才能在日後的市場競爭中分到更多。

如何解決這一困局?其實,中央政府已經給出了答案。今年2月,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着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改革,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業界人士普遍認為,當前房地產「去庫存」,必須在供給側加大改革力度,才能真正做到治標又治本。

消除供給過剩 才能治標治本

至於怎樣才能落實「供給側改革」,證券時報網引述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指出,抓好房地產供給側改革,各級政府應充分發揮「有形之手」作用,肩負起對房地產開發科學引導重任:一是根據經濟發展形勢,制定客觀、科學的城市發展規劃;二是將轄內所有房地產開發納入政府跟蹤監管範圍,防止擅自擴大開發面積,確保房地產開發規模、速度與城市增長規模、居民收入和人口增長相適應,消除供給側過剩現象。三是大幅減少或停止保障安置房、經適房建設,改善房地產供給側結構。

最後,是控制住宅的戶型和開發密度,擴大與城鎮普通居民購買能力相適應的中低級住宅供應量。通過稅收優惠鼓勵房企營建經濟適用房、廉租房,鼓勵房企將部分商品房轉化成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加大「去庫存」力度。同時,放鬆或解除之前對開發企業的種種限制,引導開發企業優勝劣汰,在融資等方面加大對優質企業的支持力度,促使房地產企業擴大生產力、創新產品、提升質量,更有效滿足人們對於優質住宅、創新型住宅的需求。

■香港文匯報記者 涂若奔

相關新聞
庫存邊去邊增 內房怪象頻生 (圖)
部分城市樓價同比變幅 (圖)
去年賣地954億 穗今年衝千億 (圖)
怪象一:中央籲「去庫存」 房企加快建房
怪象二:深忽現減價潮 樓價離奇逆轉
怪象三:無懼樓市陰霾 代理大肆擴張
特寫:杜絕樓市怪象 靠「供給側改革」 (圖)
人幣閉翳內房匯兌重傷 (圖)
內房企轉青睞人民幣債的原因 (圖)
外幣債轉人幣債止血 (圖)
轉內補「水」 華置富力籌百億債 (圖)
近期發表人民幣債的內房企 (圖)
佳兆業首家美元債違約
龍頭企業評級難逃跌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財經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