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黑暗的閘門》。 作者提供
黃仲鳴
李歐梵說,在美國「做研究生的時候,特別得到夏濟安和夏志清兩位教授的啟發」;夏志清1961年出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所追蹤、所師從的是英美新批評」;而夏濟安的《黑暗的閘門》,是「用非常人性化的研究方法把左翼的作家還原到人的面目」。夏志清的「新批評」,夏濟安的「人性化」,點出了夏氏兄弟做學問的方法,尤其是《黑暗的閘門》,在我文青時代,便已深受吸引,買了英文本,但懶查證原料,讀來不過癮。在此間刊物看了幾篇譯稿,亦不滿足。這不同夏志凊的《中國現代小說史》,早已有劉紹銘等人的中譯本了。
多年前,得讀上海復旦大學張新穎的《文學的現代記憶》,內有一篇〈讀夏濟安私記〉,其中有段談及此書,摘錄了哥倫比亞大學宋明煒給他的信:「......此書出版於夏濟安身後,關於左翼文學運動的興起與衰落,到延安座談會對大陸文學界的影響。全書其實都是『敘述』。我個人非常喜歡,認為是夏濟安用文學批評的方式寫的『現代小說』。......夏濟安是有『同情心』的,他不把描寫的對象降格為『不幸者』,而是看作自己(中國)的一部分。讀來時常有切膚之感。......從材料來說,時至今日,此書或者沒有什麼新穎之處;但我依然認為,從文學的意義上,這是一部傑作。可惜在美國早已絕版,幾乎沒有甚麼人知道它了。它的中文翻譯屢經多人之手,至今沒有完成。我已經和王德威老師說好,準備從莊信正手中接過譯稿(其中林以亮先生也譯了部分),將它補全校訂,最遲明年春天可以譯好台灣版。」
年前,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版余英時《重尋胡適歷程》一書,在扉頁新書目錄中,也有夏濟安的《黑暗的閘門》。可是,大陸與台灣版本迄不見出籠,匆匆十餘載,昨於書坊赫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竟將此書中譯出來了,馬上購進。
這譯本乃王宏志集合了五位內地和香港的學子分工譯成,再由他審訂和作前言跋語。他述出版因由:「(《黑暗的閘門》)個別章節過去曾給譯成中文,在港、台雜誌上發表,但似乎效果不大理想。這次蒙劉紹銘教授及中文大學出版社的邀請,組織譯者,全書重新翻譯,並盡可能核對原文參考資料,仔細校正,務求出版一個較精準的中文譯本來。」
是否「精準」,還須細讀再說。但對王宏志的視野、學識和譯功,相信大家都有信心。
回頭補述一下夏濟安,相信學界無人不識,他曾任教於五十年代台灣大學,是後來叱咤台灣文學界一眾作家如白先勇、劉紹銘、王文興、歐陽子、陳若曦等人的老師。他創辦的《文學雜誌》,更栽培了不少大作家,對西洋文學、現代主義在台灣的播種,出力至鉅。1959年赴美,先後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教和從事研究,《黑暗的閘門》就是那時的研究成果。1965年因腦溢血去世,年不滿五十歲。哀哉!
(這書既是史書,也是文學大著,值得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