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圖為負責研究的李子建(左)及秦偉燊(右)。任智鵬 攝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任智鵬) 香港社會一直抱持「升大學才有前途」的觀念,教育學院的一項大型研究便顯示,66%中四生指,父母對自己中學離校後的出路傾向「只有大學」;而團隊成功追蹤部分學生中六畢業後的實況,也發現有92%人最終升學或重讀,投身社會工作的比例極低。負責研究的學者指,學生、家長以至老師對職業教育及新興行業發展欠認識,易令年輕人出路受局限,建議政府應聯同學界及工商業界,建立整全的生涯規劃模式,助年輕人發揮多元才能。
是次研究計劃於2013年底開始,訪問了超過5,000名15歲的本地中四生對畢業之後的出路展望、父母及學校的影響,同時了解他們對21世紀所需技能的掌握等;研究又追蹤部分受訪的130多名學生及其老師,進行焦點訪談了解學生中六畢業後的實際出路及升學就業關注事宜。
66%學生:父母只屬意「升大學」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逾九成學生指會應考中學文憑試,超過八成人同意學校有助他們建立生涯規劃,而在家長層面,66%學生指父母屬意自己的出路「只有大學」,另16%人則指父母屬意「大學或職業訓練」。而在問卷調查兩年多後的追蹤訪談中,則有八成人最終升讀本地或海外的大學或大專課程,另12%重讀中六或就讀毅進,就業的不足7%;有關學生也多認定在現時社會競爭下,升學是「唯一可行出路」,未有多考慮其他職業培訓機會。
計劃首席研究員、教院課程與教學講座教授李子建指,研究結果反映,儘管香港社會致力傾向轉型,新興行業開始出現,就業市場也能提供不同工種,但「升大學」仍幾乎被學生及家長視作唯一出路,職業教育被忽略。他進一步引述焦點訪談內容指,由於學校師生對不同行業的最新情況欠認識,令年輕人的就業選擇集中於傳統的專業行業、紀律部隊、公務員等,未必能與本身的興趣及能力配合,擔心有關傾向或限制年輕人的多元化發展。
倡重構職教形象洗「次等」標籤
李子建建議,各界應從多方面着手處理問題,建構整全的職業及生涯規劃模式,例如新興及傳統行業都可更主動透過講座、參訪以至實習等計劃提供資訊,讓學校師生認識其最新發展狀況,特別是可安排成功例子分享「行行出狀元」的故事;教育界則應重構職業教育的形象,洗脫「次一等」的標籤;而政府除要協調上述兩者外,也應從制度層面提供職業培訓的認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