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升大才有前途」局限青年出路


放大圖片

■圖為負責研究的李子建(左)及秦偉燊(右)。任智鵬 攝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任智鵬) 香港社會一直抱持「升大學才有前途」的觀念,教育學院的一項大型研究便顯示,66%中四生指,父母對自己中學離校後的出路傾向「只有大學」;而團隊成功追蹤部分學生中六畢業後的實況,也發現有92%人最終升學或重讀,投身社會工作的比例極低。負責研究的學者指,學生、家長以至老師對職業教育及新興行業發展欠認識,易令年輕人出路受局限,建議政府應聯同學界及工商業界,建立整全的生涯規劃模式,助年輕人發揮多元才能。

是次研究計劃於2013年底開始,訪問了超過5,000名15歲的本地中四生對畢業之後的出路展望、父母及學校的影響,同時了解他們對21世紀所需技能的掌握等;研究又追蹤部分受訪的130多名學生及其老師,進行焦點訪談了解學生中六畢業後的實際出路及升學就業關注事宜。

66%學生:父母只屬意「升大學」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逾九成學生指會應考中學文憑試,超過八成人同意學校有助他們建立生涯規劃,而在家長層面,66%學生指父母屬意自己的出路「只有大學」,另16%人則指父母屬意「大學或職業訓練」。而在問卷調查兩年多後的追蹤訪談中,則有八成人最終升讀本地或海外的大學或大專課程,另12%重讀中六或就讀毅進,就業的不足7%;有關學生也多認定在現時社會競爭下,升學是「唯一可行出路」,未有多考慮其他職業培訓機會。

計劃首席研究員、教院課程與教學講座教授李子建指,研究結果反映,儘管香港社會致力傾向轉型,新興行業開始出現,就業市場也能提供不同工種,但「升大學」仍幾乎被學生及家長視作唯一出路,職業教育被忽略。他進一步引述焦點訪談內容指,由於學校師生對不同行業的最新情況欠認識,令年輕人的就業選擇集中於傳統的專業行業、紀律部隊、公務員等,未必能與本身的興趣及能力配合,擔心有關傾向或限制年輕人的多元化發展。

倡重構職教形象洗「次等」標籤

李子建建議,各界應從多方面着手處理問題,建構整全的職業及生涯規劃模式,例如新興及傳統行業都可更主動透過講座、參訪以至實習等計劃提供資訊,讓學校師生認識其最新發展狀況,特別是可安排成功例子分享「行行出狀元」的故事;教育界則應重構職業教育的形象,洗脫「次一等」的標籤;而政府除要協調上述兩者外,也應從制度層面提供職業培訓的認受等。

相關新聞
師生快樂學幫四驅車出「超必」 (圖)
日日功課「趕住做」 港童淪「趕孩」受壓
「升大才有前途」局限青年出路 (圖)
校園放大鏡:真光書院中一級社成立 (圖)
大學遊蹤:赴加做交換生 發現世界很多可能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全球堵孔 嚴防「核恐」 (圖)
【一周時事聚焦】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港童笑聲減 各方促課內外平衡 (圖)
【一周時事聚焦】能源科技與環境:英鋼業「滑鐵盧」 卡梅倫挨批 (圖)
【一周時事聚焦】現代中國:進口疫苗內地熱賣 貴港一倍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戶外化寶 更環保又怕爭爐
【一周時事聚焦】公共衛生:全球2025年5個人1個癡肥
通識把脈:加刑立動物警察助遏虐待?
寒流襲香江 救援汲教訓 (圖)
概念圖:寒流襲港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