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很多新中國的根基性事業一樣,航天也是從苦難中一路成長。那些義無反顧回到祖國奠基航天事業的科學家們,那些永遠埋在酒泉戈壁胡楊林旁的忠骨......中國航天人的精神、成績,無不令人感動。在今天,這個中國航天創建60年來的首個「中國航天日」,中國航天事業格局、水平已進入全新階段,可謂站在四周僅有1、2個頂級高手的華山之巔。
中國未來重大航天工程規劃藍圖已基本出現,總結下來,可稱之為「上天、接地」。上天,就是要飛得更遠,比如發射探測器到無人曾踏足的月球背面,比如發射火星車到5,500萬公里外的火星,獲取第一手數據,促進科學研究發展。接地,就是要瞄準人類的需求,比如不斷組網中的部分精度媲美GPS系統的北斗導航系統,比如空中的「天眼」對地觀測系統,利用航天技術改善民生,令中國乃至世界更美好。
與以往相比,中國航天已愈發開放,愈發「接地氣」。這次航天日多場活動中,筆者觀察到一個有意思的小細節:航天英雄楊利偉23日出席「大場面」,他重溫太空人誓言,還向媒體說想飛得更遠,到月球上去;24日楊利偉來到位於京郊的農業嘉年華,在很多太空育種的蔬菜、水果包圍中,他耐心地與小朋友們一起互動,現場氛圍熱烈。也許,這就是未來中國航天的發展軌跡--可以飛得距離地球越來越遠,卻變得與人心越來越近。 ■記者 劉凝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