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兒科醫學會及香港兒科基金的調查結果反映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問題嚴重。圖左起為陳作耘、Charles E. Irwin, Jr和王曉莉。黎忞 攝
66%人上網搵料拒求診 誤以為多人Like即可信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忞)年輕人自殺及相關精神健康問題引起社會關注。一項調查發現,青少年受情緒問題困擾情況普遍,有近三成受訪中學生在過去6個月曾想過自殘或企圖自殺。當面對情緒或身體健康問題時,66%受訪者會靠上網查資料而不傾向求診,部分人會單純因多人「讚好/分享」便確信網上資料,亦有不少學生「信朋友多過醫生」。負責調查的專業團體指,網上或坊間流傳的健康資訊未必有可靠出處,擔心年輕人如錯誤處理,對情緒及身體都有負面影響。
香港兒科醫學會及香港兒科基金在3月至4月初進行「香港中學生素養及健康高危行為狀況」調查,訪問了1,685名中學生,了解其健康認知及高危健康行為狀況。結果發現,香港中學生情緒問題嚴重,分別有超過六成受訪者在過去6個月有睡眠問題、感到不開心或無故哭泣及無緣無故發脾氣,更有27%人直言曾有想過傷害自己或企圖自殺。此外,超過8%受訪者(約140人)過去一年曾遭受網上欺凌,當中18%指因此想過結束生命。
雖然有約八成中學生認同醫生或醫護人員能提供可信的建議,但當出現不同問題時,不少人卻習慣上網找資料自行解決。有66%中學生指,當遇上特定的健康或情緒問題包括減肥、壓力、皮膚等,並不傾向找醫生求診,而只根據網上資訊自行處理。
38%人「信朋友多過信醫生」
對於不同的治療方法,40%受訪者指若身邊人試過,即使沒有醫生意見也會嘗試,38%人認為「朋友經驗比醫生更值得信賴」,更有29%人盲目相信「網上智慧」,認為健康或情緒資訊的文章「越多like/share便越可信」。
「健康素養」不足 或失防病機會
香港兒科基金主席陳作耘指,調查反映不少香港青少年欠缺妥善理解及應用健康資訊的能力,會更易出現包括吸煙等高危健康行為,對疾病預防參與亦較低,對個人健康及社會醫療負擔都有影響。
香港兒科醫學會會長王曉莉亦引述調查指,部分受訪青少年覺得打疫苗無用,也顯示他們的「健康素養」不足,不理解疾病風險,或會錯失預防機會。
兒科基金及兒科醫學會亦指,網上流傳的醫學資訊未必可靠,青少年應學習分辨真偽,例如可留意是否有作者出處或專業機構驗證,如是在網上論壇轉發的資料,亦要分析是否基於研究證據還是個人觀點,及可留意資料有否推銷商業產品的成份。
另外,陳作耘表示,面對兒童及青少年健康問題,政府應制訂全面兒童健康政策,當中不應只着重疾病治療,而是從源頭預防、及早介入着手,以及應設立中央資料庫,收集及統計各項兒童健康指標作研究和評估,作為制定適當政策的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