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015香港藝術發展獎」眾嘉賓及藝術工作者大合照。
日前,在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舉辦的「2015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獎禮上,30個獎項分別頒發給舞蹈、戲劇、電影、文學、音樂、戲曲、視覺藝術及藝術評論領域等本地的優秀藝術工作者、團體、學校和機構。多位獲獎人在手握獎盃發表獲獎感言時仍不忘獻策獻計,號召政府與業界聯手,為保存整理香港文化藝術史料共同出力,站在堅實的地基之上,推動香港藝術發展不斷向前邁進。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僖
史年「終身成就獎」的獲獎者是香港文學研究工作者盧瑋鑾(小思)。藝術發展局希望藉此獎表彰小思多年來為香港文學和文化資料傳承所作出的持續努力與傑出貢獻。五十多年裡,小思默默收集了三百多位香港作家的相關資料,其中包括研究香港文學的原始檔案、文獻及書刊。但為了方便研究人員鑽研香港文學和文化,小思2002年將這些來之不易的珍藏悉數捐予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並先後創建「香港文學特藏」和「香港文學資料庫」。
「香港文學資料庫」現已成為目前香港文學文化最重要的資料庫,年均點擊率高達450萬次,小思的無私付出正漸漸顯現成效。當日作為頒獎嘉賓,一頭白髮的著名作家劉以鬯,雖連從座位起身行至舞台中央均頗為艱難,需由太太在一旁攙扶才能緩慢前行,可為了表達對小思的肯定,將獎盃傳予其手,每一步都走得態度堅定。而小思上台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背對觀眾,面朝劉以鬯夫婦深深鞠躬,感謝兩老對她的支持。她的這一舉動及隨後發表獲獎感言時一番發自肺腑的倡議,令在場的每位觀眾都為之動容。
保存史料需團隊力量
小思除了常常強調文學資料外,亦指香港還有很多可反映社會發展及文化變遷的史料需要被挖掘並保護,她說要代表現在及未來那些正在或將要從事歷史文獻收集工作、歷史研究的人道謝。這句多謝不是因為自己得獎,而是在當下如此忽視歷史的香港社會裡,這個獎可以讓其他默默耕耘的人感受到希望。她說:「講到歷史,很多人以為是滯後的、懷舊的、沉悶的、可以被廢棄的。但其實任何人、事、物都有歷史。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即如果我們能夠讀通歷史,就會明白前人的來路艱難。總結得失成敗的教訓不再重蹈覆轍,體現了我們作為後人的前瞻性。忘記歷史的話,我們無法在前人的辛苦經營之後,大步邁向安全平實的道路。」
本身亦已77歲高齡的小思近年來還在不斷訪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作家,用口述歷史的方式盡最大努力去為香港歷史存照,從未言休。儘管小思表示,搜尋資料並將其收藏是她生命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由於一直都在做自己最愛做的事情,所以沒有退休一說。但她也盼着,有更多人可以加入這項事業。研究的形式多種多樣,不是非要人人當學者寫碩士論文、博士論文才算是做研究,有時候玩票性質亦無妨。只要玩下去,好奇心會驅使參與者不斷去挖掘真相,其實人人都可以做得到。「我畢竟已經七十多歲了,歷史收集工作不應該由一個人來做,它需要團隊的力量。這次獲獎正好可以向在做同樣或者類似工作的人證明,他們的工作有人賞識,更有機會獲得肯定。我不能說自己作出了最大的貢獻,因為只不過是開了個頭,能夠讓其他年輕人都知道,有一條路可以這樣走下去。」小思語重心長道。
搶救消逝的表演藝術
與文學作品出版或發表後相對固定的形態相比,表演藝術正以更快的速度在消失。落幕熄燈後,曾經璀璨奪目、精彩紛呈的舞台藝術便杳無蹤跡。因此,今年藝術家年獎(藝術評論)得主洛楓(陳少紅)代表個人及香港表演藝術界的藝術工作者,建議政府資助一本涵蓋舞蹈、戲曲、戲劇、音樂各範疇的紙本表演藝術評論雜誌,對表演藝術作品進行分析與評論,在刺激創作,提升作品水準的同時,讓本身就是文獻之一的藝評為表演藝術儲存歷史記錄。不容否認的是,籌建表演藝術資料館,搶救比文字、電影、視覺藝術更易散失的表演藝術已刻不容緩。洛楓指出,香港很多傑出的表演藝術家均年事已高,如果繼續拖延,恐怕日後會是江心補漏--為時已晚。希望表演藝術資料館計劃可以和東九、西九文化藝術區同步啟動,至少抓住未來本土表演藝術發展的重要節點。
今年傑出藝術貢獻獎獲獎者,正是因擅長飾演各類角色而被稱為「萬能泰斗」的著名粵劇藝術家阮兆輝。他不但在推動粵劇的創新方面不遺餘力,而且在留存傳承舞台技藝方面身體力行。為了將自己六十餘年寶貴的舞台經驗傳予後人,長期以來反覆重申學與術結合的重要性的阮兆輝,去年和香港教育學院聯手攝錄DVD及編寫文字教材。在《粵劇生行身段要訣:電腦化自動評估與學習系統發展計劃》中親身示範,講解粵劇生行身段要訣,並且與時俱進,採用先進的電腦3D肢體感應技術進行教學,透過科技為傳承及教學帶來新突破。阮兆輝表示,常言道:「做一行,厭一行」,但時至今日他仍舊熱愛粵曲如往昔,將做「生行」的知識錄下來是為了幫助下一代有系統有程序地學習「生行」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