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對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呈現出復甦跡象,不過否認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他們認為中國的經濟結構已發生改變,所以中國經濟結構需要消耗的大宗商品將會大大減少,並認為現在正從由固定資產投資和工業產出推動的模式,轉向消費支出和服務業等。
中國對大宗商品需求的上揚,被視為對一種長期趨勢的暫時性偏離。中國政策制定者確實急於減少經濟對投資和工業的依賴,工業和投資的增速已急劇下滑。去年中國工業產出增速跌至199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消費支出和服務業同樣在走弱,在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服務行業,如批發、零售、酒店和餐飲業,產出的年增長率比2014年下跌約4%,剔除來自金融服務業的人為提升因素,2015年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是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意味荍賳磡M工業產出的走弱並不表明中國經濟發生結構轉型。
實情工業和投資增長減弱,可被視為中國經濟系統性放緩的一部分,這一放緩看起來更像是周期性趨勢所致,而非經濟結構根本轉型的結果。以房地產行業為例,房屋銷售急速下跌一直是中國對大宗商品需求走弱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現象最初被解讀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一部分,即中國經濟正擺脫住房建設等傳統增長引擎。不過去年房屋銷售的復甦扭轉了這種解釋,中國政府一放寬對購房的人為限制並提高房貸規模後,投資者就立即回到樓市,證明了政策和信貸周期是樓市下行的主要因素,不是房屋需求的結構崩盤。
房屋需求無結構崩盤
今年以來房屋建設大幅增長,對中國樓市出現結構性供給過剩的觀點提出了質疑,周期性趨勢逆轉推動了近幾個月以來大宗商品的上升,表明這一次的升勢不僅僅是中國對大宗商品需求日漸減弱的暫時性偏離。當然,除了周期因素外,股市和債市的風險逐漸增加,也導致投資者傾向於對大宗商品的關注。■美聯金融集團高級副總裁 陳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