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評鑑考卷的角度出發,評論本屆試卷二的題目選材、題型及分題佈局,令考生和社會各界了解是次新高中文憑試通識教育科擬卷的宏觀情況。
宏觀看本屆試題,當中選取的「一孩政策」、「香港傳統行業」和「冰桶挑戰」這3個議題都不會感到陌生。雖然面對相熟的議題,但學生都不應掉以輕心,反而需留意當中所用的問題字眼。
以題目3a為例,提問字眼為「會如何得以提升」(英文版how might ... be raised?),而非「應如何得以提升」(英文版how should ... be raised?),故此這是「解釋題」,而非「建議題」。
面對解釋題時,考生需先假定「可以提升」這結果,並再作解釋和參與程度提升之間的關係。考生應仔細看清題目問句所用字眼,以避免因離題作答而拉低個人表現。
「應否」題用多角度分析顯張力
本屆試題出現了12分的「應否」題,其實面對「應否」題時,考生也可發揮於通識科所學的多角度分析,在論證過程以正反論述,以駁論顯示正反論點矛盾的張力。仔細去看2b題目「香港政府應否推行措施,以支持本地傳統行業生存?」,考生既可以「行業本質」論證,亦可以「政府」這角色推行的合理性作評論。
作答這題目時需注意,這並非只單純建議或評論「政府措施」的題目,如考生答題時只指出那個「政府措施」可行與否、或評論現時「政府措施」是否成熟,則已犯解錯題誤。因此,貌似容易的「應否」題,考生更應於正反論述及以駁論中,顯示出其多角度分析。
至於題型方面,相信是為了減少考生離題作答的情況,本屆試題的題型大多都是熟悉的,感覺是經過精心處理。
以題目1a為例,當中指明要解釋「持份者之間會有的價值衝突」,早把作答限制於價值衝突,而非其他衝突類型。
另外,亦提示衝突是來自不同持份者之間,間接提醒考生要以「對」為單位去比較持份者。可見,出卷者已盡量點出作答方式,令考生更容易掌握。
「8+12」有別「10+10」
本屆3條試題皆作「8+12」的分題佈局。雖然過往試卷亦有同樣安排,但面對分題分數不一的情況,同學仍需小心分配時間。
回溯卷二的分題佈局,除2014年外,每年均有「8+12」的分題佈局,而2013年和2015年,更是所有題目均為該佈局。
卷二的作答時間為1小時15分鐘,理論上,起首的15分鐘,宜用作選定題目及草擬作答大綱。有別於「10+10」的分題佈局,同學應以題目的分數(即4:6)分配作答時間。故此,更應安排好時間作答,以免因過多時間答前部分的分題,出現因小失大情況。 ■鍾璧蔚 香港通識教育協會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