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深股市近期走勢波動,上證綜指上周累計下跌3%,上周五收報2,827點,創兩個月新低。市場將此歸咎於新增貸款、社融暴跌。其實內地經濟不穩是主因。
上周五人民銀行公佈,4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5,556億元,遠低於預期9,000億元,亦比3月份1.37萬億減少60%。同期社會融資規模達7,510億元,比3月份2.34萬億減少68%。
4月25日本欄《A股屢振未興 顯經濟下行壓力大》一文指出,經濟回暖但是A股續偏軟,主要是經濟回暖的基礎並不穩固。
5月9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權威人士」訪談,反映首季經濟雖穩,但中央不滿改革滯後。強調要落實好供給側改革。
4月25日本欄《推升風險偏好還須經濟改革》一文指出,「須謹慎看待目前基本面的短期回穩。『穩增長』帶來經濟復甦,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改革和調整結構。」
「當前內地經濟的下行周期仍未結束,要維持經濟長遠健康發展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終須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以及促進經濟轉型。因此,『穩增長』和政策刺激只屬權宜之計,未來若經濟回穩,政策重心將再度轉向『供給側改革』,將再度帶來經濟陣痛。」
放緩改革可紓下行壓力
若內地經濟急煞車,經濟改革將事倍功半。因此,在經濟動力不足時,讓部分改革緩一緩,例如放慢淘汰落後產能,藉寬鬆貨幣催谷樓市等,客觀上,短期措施可紓經濟下行壓力。
內地長期存在的產能嚴重過剩、樓市庫存過量,以及貨幣大量超發等日益加深,將拖累經濟長遠健康發展。因此最終還需要改革。
無疑,不少改革問題矛盾重重,盤根錯節。例如樓市要去庫存,而中央反對銀行加高槓桿濫放房貸。製造業要去過剩產能,又會引致金融債務風險及失業惡化等。因此,要拉近改革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改革須有路線圖,才能循序漸進向目標邁進。
經濟健康發展,市場風險偏好得以提升,股市才會好。■太平金控.太平証券(香港)研究部主管 陳羡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