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撥亂反正:家庭組成改變 多元共融漸逝


放大圖片

■香港舊郵政總局大樓於1976年清拆,現址為環球大廈。 資料圖片

近年部分年輕人主張排斥外來文化,有時更會引發衝突,「多元」社會日漸消失,劉智鵬認為家庭的組成有所改變是其中一個原因,「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型公共屋h,如同一條『打豎』建築的村落,家家戶戶相互認識,每個『師奶』手上都有數戶鄰居的鎖匙,幫忙鄰居看家;小朋友可隨意到樓上樓下『黐餐』,見識品嚐到各處家鄉菜式。即使鄰居之間操不同方言,有茪ㄕP背景都能融洽相處。」這讓當時的香港市民培養出多元共融的特質,但隨茠懋|不斷發展,大家庭發展成核心家庭,公共房屋特色不再,多元共融特質亦隨之消失。

此外,劉智鵬認為本港教育存在很大問題,本來香港日益走向國際,但年輕一代的眼光反而愈見狹窄。他舉例指,香港號稱國際大都會,人們在前途考量上至今仍然非常落伍,停留在「考唔到功名、讀唔到名校就死」的觀念上,「人類社會其實應該像動物世界,各種動物都有一套生存技能及價值,無分貴賤」,遺憾香港教育未有正確灌輸年輕人欣賞多元發展的可貴,導致社會發展單一,很不健康。

劉智鵬指接觸過的年輕人都是斯文有禮,但畢竟大部分年輕一代「好食好住」,萬千寵愛在一身,成長路上沒有太多歷練,以致見識及經驗俱淺。他強調是社會環境改變所致,不可能強求年輕人讀完大學「咩都識晒」,但可從教育上茪熀桴耤A協助年輕人彌補不足,增長見識及培養正確價值觀。

若依傳統教法 中史多教無用

香港教育對中史的重視程度一直有限,近年開始有聲音要求將中史重新列作必修科目。劉智鵬認為中史該教,但應好好審視課程內容及教學手法。他強調歷史是記錄人類生活及社會狀況,每件歷史事件背後總有因果,立體地了解每個時代的地理環境、經濟狀況、文化及中外關係等不同細節才可讀得通透,「假如只是依循傳統中史的教學方法,離不開『荒淫無道』、『好大喜功』此等標籤性、概括性字眼,將歷史大幅簡化,多教也是無用。」因此絕非一句「恢復中史教育」就能解決問題。 ■記者 姜嘉軒

相關新聞
戲院伴民甲子 皇都恐成歷史 (圖)
皇都戲院娛樂大事記 
微觀點:保育經濟角力 考驗長遠眼光
特寫:獨門「真體字」 「生招牌」王國興 (圖)
專家點評:建築欠歷史價值 「升級」機會微
話你知:「遠東僅有」難考證
三代熟客 (圖)
小龍人龍 (圖)
昔日好景 (圖)
譚惠珠盼中央與反對派多渠道溝通 (圖)
「反對派應與中央正常溝通」 (圖)
相信「一國兩制」是最佳出路
倡「一帶一路」港角色有具體安排
微觀點:反對派擺脫尷尬 還需政治勇氣
「一丹獎」落戶香江資助教研 (圖)
官員有Say:若棄「一國兩制」 港失最穩固依靠
官員有Say:拓嶼模型輔助說明非隱瞞
話你知:「網絡公益教父」 投身慈善教育
「一丹獎」詳情
探索本土系列:風俗習慣終更替 多元自由不可遺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