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古諮會上月中旬押後表決皇都戲院評級。 岑志剛 攝
少女鄧麗君登台處 街坊細訴美好回憶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翁麗娜、岑志剛)面向英皇道的北角皇都戲院落成逾甲子,與一輛輛駛過的「叮叮」電車,一起見證北角數十年的變遷;走進戲院商場內,店舖平實帶斑駁的裝潢及招牌、不太明亮的燈光,猶如凍結於某個舊時空,與如今講求節奏明快的香港,有點格格不入。面對今年起外界傳得沸沸揚揚的收購傳聞,有商戶坦言「時代巨輪之下,也是無可奈何......」但表情及聲音之間卻流露出落寞。
皇都戲院正門,多年前已租予攤販,銷售毛巾、煮食器具及塑膠玩具,兩旁掛滿五顏六色的雜牌背包,更突顯出一股濃濃的「街坊味」,推銷員錄音機一直叫賣,偶爾還可吸引幾個途人駐足,但更多人是不屑一顧,似乎已經忘記了這座建築曾經的輝煌。
「扶手電梯好巴閉」 李小龍戲排長龍
1962年開業、歷逾半世紀的「利昌士多」見證本港電影業興衰,由上世紀60年代市民排長龍購票,直至90年代電視入屋,戲院生意開始走下坡。
黎老闆憶述,「當時皇都戲院設置扶手電梯好巴閉!」吸引不少市民特意試乘,當時全港只有中環萬宜大廈設有扶手電梯。戲院的大舞台吸引很多外地歌舞團來港登台。他記得每逢上演李小龍的電影,排隊的人龍總是特別長,「買米酒及花生入場好尋常,士多生意都好好。」
「小上海」變「小福建」 警包二奶「性地」
大半生在店舖坐鎮的黎老闆分享不少趣聞。他說,上世紀60年代很多上海人搬進皇都戲院大廈,因此有「小上海」之稱;直至七八十年代愈來愈多福建人遷入,則改稱為「小福建」,如今現區也以福建人為主,「福建人出名節儉、喜歡買樓!」
他又指,皇都戲院大廈由於位置便利,曾經有傳是不少警察包養姨太太、用來金屋藏嬌的地方,說罷哈哈大笑。今年已經81歲的黎老闆坦言年紀大,打算營業至今年9月就退休。
戲院旺生意 洋服訂做幾「輝煌」
曾氏兄弟70年代於英皇道開設「輝煌洋服」,受惠皇都戲院帶旺生意,直至晚上11時午夜場前,不乏客人順道訂做西裝。兄長曾少文表示,通常9月起生意明顯增加,因為大家預備訂做新西裝過年。當時做一套西裝也不便宜,一般白領每月工資1,000餘元,需要儲幾個月的錢才能訂做一套新西裝。他指,全盛時期,每日起碼縫製10多套西裝,更需要聘請外面的師傅幫忙。
不過隨荇犮N改變,年輕人對過年未必隆重其事,加上上世紀90年代起連鎖西裝店加入競爭,曾少文指,西裝訂單愈來愈少,坦言「連鎖店同一個款式齊碼,價錢由數千元降至1,000元有一套,一般人覺得沒有必要度身訂做。」他們於1993年搬入皇都戲院時,行業亦開始走下坡, 如今為客人改衫為主,當日亦有幾位街坊取回改好的衣服。
「數十年最不捨做熟有感情」
曾少文指合約至今年尾到期,不知業主是否願意續約,感慨「發展是一種時勢,不能抗衡」,坦言無法負擔外面高昂租金,有心理準備結業。他說,不時遇上客人帶同兒子及孫兒來,每人做一套西裝,「數十年最不捨得是做熟有感情。」
上世紀60年代已在北角開業的公主眼鏡店,於1992年遷入皇都現址,年過七十的老闆梁華成,仍然記得數十年前,戲院有鄧麗君登台,以及港產片《半斤八O》上映時戲院售票處大排長龍的情況,他指,許冠文當時好受歡迎。但隨蚢q視普及,家家戶戶安坐家中擰開電視即有方便的娛樂,皇都戲院生意亦開始走下坡;面對英皇道的大門兩側原本是售票處,後期亦改建為舖位租出去。
三代同幫襯 老香港老人情
別人常說港島有一種老香港的人情味,梁華成說,這區不乏有錢人亦有不少窮困的長者,有時遇到長者明明眼鏡架都已經壞掉,卻只夠錢配150元的鏡片,便送出全新的鏡框。他又指,開業數十年,與很多客人都很熟,不少是連續三代都來光顧。
古諮會上月中旬開會,由於會上多名委員認為皇都戲院兼備歷史及建築價值,建議評為高於三級的歷史建築,加上古蹟辦未提供足夠資料,因此押後表決其評級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