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環舊立法會大樓已修復成終審法院。 資料圖片
隨茩輕銂懋|不斷進步,城市化逐漸將一些傳統特色湮沒,惟獨新界農村至今仍保留茪ㄓ痐什窷Е巹S質,是研究「本土文化」中不得不提的部分。劉智鵬解釋指,香港新界農村的宗法制度,從11世紀南宋時期至今一直保存下來,「其宗族社會從未間斷,即使戰後仍能保持中國傳統社會面貌,新界的族群歷史動輒過百年,祠堂傳承超過廿代歷史,保存完整。」對比之下內地一度與西方隔絕,而且經歷文革時期,造成不少歷史散失;台灣經歷日治時期後,社會面貌亦經過不少變異,使香港新界成為東西方學者研究中國傳統宗族社會的福地。
至於從社會層面上看,新界人在過去一段長時間與香港及九龍居住的城市人隔絕,被視之為「鄉下人」,其後新界於上世紀60年代正式開發,新市鎮及道路交通建設促進了雙方交流,情況始有改善。然而過程中個別群體多多少少還是失去了原來特質,例如當年部分新界人為了融入社區,放棄了自己一套方言及生活習慣,劉智鵬認為這非常可惜。
「追上時代不代表放棄已有東西」
同樣情況在香港不斷發生,現在很多家長為了孩子學好英文,從小只跟子女用英文溝通,送到國際學校讀書,只求學得一口「純正英語」;另一方面,社會近年亦有出現「普教中」爭議,兩者情況各異,但都被視為對港人以粵語作為母語的威脅。借歷史看今天,劉智鵬認為對待兩文三語,絕不應以落後的「取代」思維視之,「追上時代不代表要放棄已有的東西,語言如同技能多學無壞,粵、普、英並存又有何問題?」其實各種語言在社會百花齊放,奉行各自信仰、生活方式,互相尊重彼此不同身份,這樣更能促使共融。
他又笑謂,與其崇尚英、美「純正口音」,「港式英語」在他看來更加可貴,「正如我們不會為操流利廣東話感到了不起一樣,假如將英文當成母語學習,講得好是理所當然;相反帶港式口音正好證明這是我們經過一番努力學回來的第二語言,這才是『身份象徵』。」 ■記者 姜嘉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