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古人也要考公開試,稱為科舉。圖為南京科舉博物館的模擬考場。 資料圖片
又一屆DSE考試完結了,相信各位考生今年也曾為這個重要的考試作最後衝刺吧。回想十數年前,筆者仍需面對中五、中七公開考試,不知因「開夜車」而死掉了多少腦細胞。派發成績的那刻,至今仍歷歷在目。未知有多少個少年人跟當時的我一樣,怒哮荂u誰設定考試制度」呢?
始於隋 終於清
原來,從前由中央舉辦的考試稱作「科舉」,是朝廷開設的科目,以考試成績決定取捨的選拔官員制度。科舉制度由隋朝到清朝,經歷了1,300年之久,雖然選才方式不盡相同,但目標一致,就是為朝廷廣納士人,錄用人才。科舉是人們眼中成功的唯一出路,讀書人或要花一生力氣考取科舉,以定個人成功或失敗。現在,中學考試為的不是考入政府,謀求一官半職,而是升入大學,為未來成就鋪路。要入官場?還有好一段路呢!再說,現在政府所定的考試五花八門,考生參加的考試已不只中學文憑考試,所以單從兩者比較的話,很難看出其相同的地方呢!
宋代「公平競爭」
雖然考試目的已有轉變,但精神是不變的,就是其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宋代為此奠下基礎。宋代始,考生必須跟從指示就坐,不可隨意調換位置;另外,當時又設「監門官」、「巡鋪官」,以免考生請他人代筆;又於入試場前進行搜查,以免出現挾書入考場。考試時,舉人的姓名、年齡、三代等皆密封,以免評卷員徇私。另一方面,宋代應舉人的試卷由多級評定,先由點檢官批定分數,後由參詳官覆核評分是否恰當。試想想,現在的公開考試安排跟以上所提及的有何相同呢?
莘莘學子為了未來,可能以為透過公開、公平及公正的考試便可判定一生成敗。然而,考試不公平的地方不在於制度,而在於現今青少年的特性。青少年各有所長,未必人人都可以單憑考試表現自己。如果單憑考試表現而定一個人的未來,未免太武斷。幸好,「條條大路通羅馬」,中學畢業後,你們以後仍有不少出路,只要找到你喜愛的科目或專業,發揮所長,你也可成為社會未來棟樑。
參考︰《中國文化導讀》(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1年)。
■廖尹彤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 語言傳意學部講師
網址:http://www.hkct.edu.hk
聯絡電郵:dlc@hkct.edu.hk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