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北京報道 > 正文

「傳承人類遺產·展示古都魅力 18非遺項目明日亮相京交會

2016-05-27

自2005年全國非遺普查保護工作開展以來,北京市西城區通過不斷摸索,建立了「政府主導、專家指導、社會參與,自我保護

四位一體的保護工作機制,逐步建立並完善非遺保護項目名錄體系,面向非遺項目及傳承人開展了多種形式的保護和扶持工作,使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西城區得以傳承並發揚光大。

截止2015年10月,西城區共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36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31人、北京市級保護項目67項、市級代表性傳承人77人、區級保護項目162項,區級代表性傳承人206人,項目資源及代表性傳承人數量在首北京市各區縣位居首位。這些項目突出體現了北京的皇城文化、市井民俗文化、老字號商賈文化的特色和底蘊,不僅代表了西城區的歷史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內涵也完全可以代表北京市乃至我們國家的文化發展軌跡,是我們整個民族的寶貴文化財富。

2016年5月28日-6月1日,第四屆京交會將於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其中文化服務板塊特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並以「一帶一路

文化傳承、創新與發展為主題舉行非遺項目展覽。參加展覽展示的非遺及老字號傳承項目主要有:北京宮毯織造技藝、北京仿古瓷、傳統藥香製作技藝、北京鬃人、張一元、北京刻瓷、北京磚雕、兔爺、彩繪臉譜、古琴斫制技藝、傳拓技藝、曹氏風箏、木板年畫、抖空竹、非遺DNA藝術防偽、北京雕漆、非遺時尚創意設計大賽推介、93號院博物館等18個項目集中亮相京交會,「傳承人類遺產·展示古都魅力」。

6000年藥香流長 3000年椅桐梓漆

中國香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六千年前的「燎祭」是中國用香歷史的萌芽。宋元時期達到鼎盛,明清時期廣為流傳普及,形成了完整的香文化。此次參展的非遺項目傳統藥香全部採用純天然、無污染的植物和可再生的珍貴樹木及部分傳統動物香為原料,完全符合健康和環保的現代理念;在加工上,嚴格按古法手工炮製加工。傳統藥香具有祛病除邪、防病保健、促進人體健康、增強免疫功能、養神益智、殺菌消毒、滅霉驅蟲、淨化空氣等功效。

古琴斫制技藝具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它是與中國傳統文人精神結合最緊密的一種哲學型的樂器。《詩經》中曾有 「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的記載,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面桐底梓的技法以及大漆工藝就已確立,並一直沿用至今。古琴斫制一般採用桐木(或杉木)和梓木配以大漆、鹿角霜、硬木、蠶絲等材料融合傳統木作、漆作而製成成品,製作時間長達二至五年。

天然雕漆盤金毯 燕京八絕上京交

北京的宮毯,即官坊毯,在西漢時期由西域傳入中國,到唐朝時期中原地區地毯製造技術已經成熟,大規模的織毯活動興盛於元代。明朝的官營織毯機構織造了一批高質量的官坊毯。到了清代,官坊毯的圖案則充分反映出多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藝術風格。北京宮毯的代表作是「盤金毯

,為燕京八絕之一,代表著宮廷地毯製作的最高水準。

雕漆亦被譽為「燕京八絕」之一,其始於唐代,盛於明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原為宮廷藝術,隨明朝皇族遷移北京,張德剛被明成祖朱棣招至北京,建成了漆器作坊(果園廠),使雕漆扎根於北京,逐漸形成北京雕漆。雕漆的製作過程複雜,使用天然大漆,加入天然桐油及礦物質顏料煉製成罩漆,再將罩漆一層層塗刷在胎型上,後拓印畫稿在器型,以刀代筆,雕刻紋樣,歷時兩年方可製成。雕漆造型古樸莊重,紋飾精美考究,色澤光潤,形態典雅,並有防潮、抗熱、耐酸鹼、不變形、不變質的特點 。

仿古瓷蘊五行變化 刻瓷展金石技巧

北京仿古瓷,主要仿製對象是清代乾隆以前至明代的彩瓷器物,大多數為官窯中的江西景德鎮瓷器。主要以摹仿前人古瓷的裝飾手法,以古彩和粉彩技法為主。北京仿古彩瓷蘊含了瓷藝術中金、木、水、火、土五行變化的哲學元素,飽含莊重含蓄的東方之美,給人以美好的藝術享受,耐人品味。

北京刻瓷一般以水墨畫為主,題材多為山水、人物、花鳥、禽獸、詩文等。

刻瓷始於清代,是運用特製刀具在瓷板、瓷器上刻畫、鑿鐫各種形象和圖案的手工技藝。在質感與視覺上,一件好的刻瓷品要有中國畫的功力氣韻,即使是在薄如白紙的瓷胎上鏨刻,也必須具備「觸有手感、觀有筆墨

的藝術效果。刻瓷以瓷為載體,易於存世保存與傳承,持久不損,發揮瓷釉晶瑩光潔的特色,從刀刻與瓷面相得益彰,展示、欣賞鐫刻的金石技巧。

北京磚雕顯官式風格 傳柘技藝複製水準毫釐畢現

北京磚雕藝術是中國磚雕藝術的「四大名旦」(京雕、徽雕、蘇雕、晉雕)之一,並在中國磚雕藝術領域佔有重要地位。

北京磚雕雕刻風格帶有明顯的官式風格特徵,不同於其他地方的民間磚雕,它有嚴格的構圖要求和雕技規則,其用料考究,選用上等澄漿泥青磚,純手工精雕而成。圖案以花卉、珍禽瑞獸、吉祥圖案、博古為主。構圖嚴謹、端莊、高雅、富貴、渾厚、大氣。具有圖紋剛挺飽滿、主次有序、相連不斷的藝術風格,其中以浮雕最具特色。

傳拓是中國古代長期使用的一種行之有效、毫釐畢現的複製方法,有實物考證的歷史及名稱的由來是唐代,其過程是將有伸縮性能的紙覆在有文字或圖案的器物上,再用墨色將其打印出來,便於長久保存、遠途傳遞、使用方便,至今科技無法取代。

鬃人、彩塑臉譜一動一靜皆京劇藝術

空竹、曹氏風箏一抖一放盡京地風情

鬃人是北京獨有的一項民間手工藝品,產生於清代末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主要以表現京劇人物為主,鬃人做好後,利用鬃毛的彈性和擊打銅盤產生的共振,人物就轉動起來。因此,鬃人也是民間手工藝品中唯一具有動態效果的藝術品。白大成於1959年開始學習製作鬃人,成為現在鬃人製作手藝唯一的繼承人。

彩塑京劇臉譜嚴格按照京劇舞台的花臉譜式,利用繪畫中工筆技法,勾畫在立體泥質模具上,其嚴格按照京劇舞台臉譜演化而來,製作適合泥塑特點, 做工精細,形象考究,極具京城地域特點。 傳承人佟秀芬所畫臉譜十萬餘件,自做模具百餘套,能夠熟練掌握四五百種譜式。

曹氏風箏的特點,就是把風箏擬人化,肥燕兒風箏模擬的是成年男子,瘦燕兒模擬的是窈窕淑女,比翼燕兒模擬的是恩愛夫妻,半瘦燕兒模擬的是青少年,小燕兒模擬的是頑皮兒童,雛燕兒模擬的是胖娃娃。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和諧美滿的燕子家族,形象地表現人的性情和願望。該項目傳承人為孔令民先生。

空竹,俗稱響葫蘆,江南又稱之為扯鈴,以北京、天津所產的最為著名。空竹為圓盤狀,中有木軸,以竹棍系線繩纏繞木軸拽拉抖動。空竹分為單輪和雙輪(兩種。圓盤四周有哨口,以一個大哨口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為高音孔,分為雙響、四響、六響,直至三十六響。拽拉抖動空竹時各哨同時發音,高亢雄渾,聲入雲表。

北京抖空竹歷史悠久,目前已成為北京民間體育項目之一,是抖空竹活動發展傳承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

張一元茉莉花茶 湯清味濃「天下第一香」

張一元茉莉花茶,是綠茶經過多次與茉莉鮮花反覆窨制而成的質優的茉莉花茶,是花茶中的珍品。張一元茶莊老店現位於前門大柵欄街內。最早由安徽省歙縣定潭村人張文卿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在花市大街羊市口開了第一家店,取名「張玉元」,1908年,在前門外觀音寺街開了第二家分店,為了區別於第一家取名為「張一元」。借「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以此寓意買賣永遠興旺發達,不會衰落。

93號院博物館 線上線下傳播民間藝術

93號院博物館成立於2014年6月,地址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琉璃廠鐵樹斜街93號。該博物館在修繕基礎上對閒置的老建築的再利用,科學合理的再利用是對老建築有效的「復活」與「活化」,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在保護的前提下,對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是讓其煥發光彩、永葆文化遺產的生命力。93號院博物館前端展館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親自製作,可以銷售的展品為主,後端展館根據節日或其他主題為主,開展各種非盈利的展示展覽活動,實現更好的將非遺作品展示給參展人員,讓收藏家的收藏之作有機會走進人們群眾之中,進行週期性展覽,開放兩年來舉辦多場次活動,目前已成為進行非遺和民間藝術傳播和體驗的基地。同時,93號博物館通過線上平台與線下結合,媒體與實業結合,實現全方位資源整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的傳承與發展事業貢獻力量。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