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化視野 > 正文

皮影戲式微 吳家13代傳人堅守一台戲

2016-06-22
■吳成成表示要堅持到唱不動的那一天。■吳成成表示要堅持到唱不動的那一天。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肖剛、實習記者 朱雅琴 平涼報道)幾根竹竿撐起一塊白布,幽暗的空間點起幾盞油燈,鑼鼓、嗩吶、梆子、二胡次第響起而後相互交織,生旦淨末丑、神仙老虎狗映在幕布上,或粗獷蒼涼或低沉婉轉的唱腔飛向半空,傳統皮影戲便開場了。這種進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位列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傳統藝術曾風行逾2000年、全國開花並傳向世界,而今卻在現代科技娛樂形式衝擊下日漸式微。甘肅平涼,中國皮影戲隴東流派的幾位古稀老人依然在傳承堅守,用一台戲守護茼菑v心中的「童話世界」。

吳成成年屆七旬,是甘肅省平涼市高崖南頭吳家皮影戲第13代傳人,從11歲開始跟荇v傅學戲,見證了炮製過的牛皮一點點用刀雕刻成形,塗以紅、黃、青、綠、黑五色顏料,再用竹棍挑起來,便有了鮮活的生命。騰雲駕霧的織女、黑臉鋼髯的張飛、抓耳撓腮的悟空......一個個栩栩如生地展現在白色的幕布上,舉手投足、翻轉跳躍間合茼掃捸A一段段生動的故事代代相傳。「皮影戲操耍技巧和唱功最關鍵。一部戲裡我一個人就可以唱老生、老旦、青衣,能演三四十部戲呢。」言語間,吳成成流露出難以掩飾的自豪感。

開戲前,吳成成拿出將要用到的幾個皮影,仔細整理,挑動茪滮云漲侅珚掑F試皮影呈現在幕布上的畫面效果,同時也不忘吼兩聲開開嗓,近60年的從藝生涯形成了流淌在血脈裡的生理本能。吳成成回憶道,過去幾十年裡,他的腳步踏過甘肅、山西、寧夏等多個省份的無數鄉村,每一場演出都從不敢有絲毫怠慢。「一張皮能文能武,三根筋從古到今。」皮影戲脫胎於傳統戲曲,每個皮影人物的身體都由頭、上身、下身 、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11件連綴而成,藝人邊唱邊操縱幾根細細的竹棍,表現人物的動作進而表達出喜怒哀樂。正是「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三尺生綃做戲台,全憑十指逞詼諧。」

鄉村建皮影戲社助承傳

舞與唱固然重要,樂師的伴奏亦不容小覷。吳成成的戲社中,鼓師由77歲的吳招學擔任,他在團體中年齡最長,卻必須同時顧及上鼓、下鼓、戰鼓三面鼓,69歲的王衛清負責敲u鑼,再加上拉二胡的也是古稀老人,日復一日,傳承皮影戲這一古老的文化藝術。「以前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會演皮影戲,現在越來越多的娛樂方式讓皮影戲的地位一落千丈,這門手藝眼看荋N要失傳。」吳成成頗多失落與無奈地說,「鄉村旅遊發展起來了,村子裡建了皮影戲社,支持鼓勵我們給大家唱,還可以賣皮影掛飾、擺件,我們這撥人會一直唱到唱不動的時候,只是擔心沒有年輕人繼承。」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始於戰國、興起於漢至唐宋、盛於清代,元代時還傳至西亞、歐洲,在電影、電視未出現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歌德、卓別林對中國的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高度評價,可以說皮影戲是中國歷史悠久、流傳廣泛的一種民間藝術,這種源於中國的藝術形式,亦迷倒許多國外戲迷,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中國影燈」。

甘肅的隴東皮影製作選年輕黑毛公牛皮,刮毛晾至淨亮透明,刻鑿、茼漶B熨平、晾乾,裝訂組合即可表演。隴東皮影擅用誇張變形,人物頭大身子小,身體上窄下寬,手臂過膝。臉譜的設計規律,與秦腔臉譜基本相同,黑忠、白奸、紅烈、花勇、空正,其他影件如殿堂、帥帳、案几、牙床及各種動物、花卉等道具,結構被壓縮,稍有透視感,都比影人低。而表演曲目亦類似於其他戲曲的傳統曲目,多表現忠孝節義。

皮影戲的操耍和演唱須經口傳心授和長期苦練而成,藝人們都有操縱影人、樂器伴奏、道白配唱同時兼顧的本領,高手能同時操耍七八個影人。皮影戲武場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熱鬧非凡,而文場音韻繚繞、優美動聽,或激昂或纏綿,有喜有悲、聲情並茂,動人心弦。由於皮影戲中車船馬轎、奇妖怪獸都能上場,飛天入地、隱身變形、噴煙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現,還能配以各種特技操作和聲光效果,演出大型神話劇的奇幻場面在百戲中非皮影戲莫屬。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