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化視野 > 正文

本港文學工作者 為拓展讀者群獻策

2016-06-11

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日前舉辦了《以寫作為職業及志業的分享》,當中四位從事文學相關工作的講者:吳美筠、鄧小樺、黃勁輝和郭梓祺分享了他們對於現時香港文學處境的看法。鄧小樺認為由2001年起,嚴肅文學便處於寂靜的狀態,發行的書刊愈來愈少,以《文學世紀》為例,該雜誌在停刊前,第三年的發行量僅有七十本。究其緣由,或許正如本港著名詩人吳美筠所言,在香港願意將文學列入日常開銷的市民少之又少。她說:「香港培養拿獎的作家不難,反而是培養讀者太難。」

顯然如何建立及拓展讀者群乃本土文學應當面對與解決的重大課題。香港文學館理事會召集人、香港文學館總策展人鄧小樺表示,作家可以嘗試用藝術去吸引更廣泛的參與,以小眾去連結大眾。她舉例說,保育、社會歷史和本土綠色生活等話題均頗具公民性,可以增加民眾對文學的興趣。而紀錄片導演黃勁輝顯然是用藝術去吸引讀者的最佳代表,他通過製作「文學家紀錄片」,將文學與電影有效結合,充分體現了跨媒介藝術的力量。

在黃勁輝看來,觀眾可以在電影語言中直接了解作家的風格。他說:「雖然可能碰到翻譯的問題,但電影更有助呈現文字裡的兩種生命狀態,即現實生活和想像世界。」他根據自身拍攝《劉以鬯:1918》和《也斯:東西》兩部紀錄片時的經驗分析道,劉以鬯作品中的句子短且快,敘事能力強,所以導演採用了劇情和紀錄片拼接的方法進行拍攝,以加快影片的節奏。而也斯的作品看似沒有結構,但其實是在追求狀態的複雜,希望能用文字的鋪排還原現實的複雜性。為了配合也斯的寫作風格,黃勁輝在剪接時使用後現代的方法去處理,用感性的聯繫去表現抒情的風格,而美術方面以綠色的植物體現所謂的自然。這種小說與電影結合的跨文化展現方式,成功將本土文學以當下時代的氣質呈現在大眾的眼前。

而吳美筠近年來則致力於舉辦教學活動去培養讀者。吳美筠坦言,自己的學生起初亦對於文學興致勃勃,所以她把本來教讀寫的課程改做文學作品分享,特意安排駐校作家如蘇童與學生面談,更舉辦了蘇童的「電影文學分享會」。用吳美筠本人的話來說,就是這類活動令學生對作家有了「胃口」。 文:香港文匯報實習記者 洪嘉禧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