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話你知:高地價誕高樓價 非無地可用

2016-06-27

高樓價問題源自「高地價」,其實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1984年簽訂的《中英聯合聲明》,列明英方於過渡期內(1984年─1997年)每年只可賣出50公頃土地,如多於此數需得到中方首肯,令本身已經少的土地供應更少,直接把香港樓價推上新高。十多年內,香港地價上升了超過十倍,地產與香港經濟變成互相緊扣,造成了回歸後高地價的必然延續性。

事實上,本港並非無地可用,回歸後首屆政府曾推出「八萬五」政策,就是想破除港英時代高地價的「魔咒」,可惜生不逢時,遇上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股市大U下,市場也擔心供應過多,加劇了樓市跌勢,結果衍生了逾十萬戶負資產,大為影響本港的經濟及民生。之後政府索性停止賣地,大削土地供應,初時的確令樓市有起色,但卻無阻解決高地價問題,更進一步加劇本港高樓價的情況,後遺症至今一直存在。

本屆政府重提多個土地開發計劃,並積極改變土地用途去增加住宅潛在供應,2012年9月成立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預測未來10年房屋需求總供應目標約46萬伙(最新修訂數字),公私營比例為六比四,更是自1998年以來首份在房屋方面的長遠策略性文件。

政府最新公佈未來三四年一手私宅供應,一下子攀升至9.2萬伙的高位,創下2004年第三季有記錄以來新高。回顧近年記錄,供應量是於2012年底開始攀升,此前一直於5萬伙上下徘徊,若以5萬伙為中位數,現在的供應量相比之前足足增加84%。近年政府訂下私宅土地供應目標在1.8萬伙至兩萬伙之間,而根據長策會的建議,未來將彈性調整每年的供應量。 ■記者 顏倫樂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