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大創人工智能教手勢傳達心情 助減「行為問題」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希雯)自閉症兒童普遍有溝通和社交障礙,有口難言之下,當覺得嘈吵或有不適時,往往以傷人傷己的方法表達不滿,結果造成誤解。為改善有關情況,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蘇詠芝,聯同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系和文學院語言學系,組成跨學科研究團隊,利用「社交機械人」教導自閉症兒童以恰當手勢表達情緒,減少其「行為問題」。
2013年資料顯示,本港約有13.22%特殊需要的學童和青少年被診斷為自閉症,與10年前比較,數字一直上升,當中男生比女生多。自閉症兒童學習辨認和運用手勢會較同齡的兒童遲緩,普遍有溝通和社交障礙,困擾着照顧者和患者本身,亦會導致誤解,造成社會排斥。
識8手勢 無表情發聲易理解
為協助自閉症學童表達自身需要,中大的研究團隊構思出利用人工智能機械人NAO,教導自閉症兒童辨認手勢,讓孩子以手勢傳達需要和感覺。每部機械人約8.5萬元,目前有3名機械人投入服務,分別名為「天藍」、「天陽」及「天晴」,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會為機械人輸入設計程式。他們懂得8個手勢,包括生氣、煩惱、頭暈、驚慌、熱、肚餓、嘈吵和發臭。
蘇詠芝解釋指,人類面部表情的變化,對自閉症患者而言很複雜,難以理解,令他們不願與人接觸;反之,機械人沒有面部表情,自閉症學童易於接受。當自閉症學童接受訓練時,社交機械人會發聲,講述情境,例如「小明看見一條蛇,感到驚慌,做出這個手勢」,學童便會模仿,經反覆練習,便學會使用手勢。
嘈吵學識手蓋耳 舉手就知「等」
匡智翠林晨崗學校主任林家儀表示,過去有自閉症學生在覺得嘈吵時,會拍打自己前額傷害自己,身邊的人亦不明所以,只感手足無措。經訓練後,該學生學會用手蓋掩雙耳表示覺得嘈吵,進步明顯。
該校學生姜熹旻也接受了手勢培訓,其母透露以前熹旻經常因為心急,逕自衝去門口,即使她大聲制止,他亦聽不入耳,但經機械人訓練後,只要她舉起一隻手,做出「等」的手勢, 熹旻便會明白,慢下來等待。林家儀補充指,每名自閉症兒童的學習模式不同,有人較依賴視覺接收訊息,所以學習手勢有助溝通。
將購第四部「組隊」練交流
上述手勢溝通訓練計劃「妙手可言」在上年3月開始,獲得中大知識轉移基金、中大教育學院及教育心理學系支持,分階段以動畫,再配合一對一的社交機械人訓練,證實在教導6歲至12歲自閉症學童掌握手勢溝通技巧上,有一定成效。訓練期結束後,學童仍會運用恰當手勢溝通。
蘇詠芝表示,現階段計劃主要訓練有智力障礙的自閉症兒童,尤其是智商低於70者,研究團隊即將購入第四部機械人,以組成兩對機械人,訓練互相交流的溝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