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振 資深評論員
「公投」是西方政客用來忽悠民眾的一種手段,看似民主,其實含有「請君入甕」成分。當政者手握信息來源、資源分配、高端智囊、廣告媒體等絕對優勢,可對國家大事作及時判斷和科學決策;靠「公投」來決定國家大事,只是將矛盾推向社會,是當權者的「某種需要」借口。成熟的政客無百分百把握不會冒這個險,普京的克里米亞公投獲得90%以上選民支持,顯示他把握得比較好。卡梅倫認為,手持選票的民眾只是「羊群」,通過強大的媒體攻勢,一定會是跟着自己的指揮棒轉;想不到「出了意外」。
古今中外,所有執政者都希望風調雨順、天下太平,不願意看到出現亂局。卡梅倫原希望通過「留歐公投」,索取對歐盟討價還價的籌碼,為英國爭取更多利益和話語權。沒想到卻「弄假成真」,坐大「脫歐」,讓英國陷入混亂之中。「脫歐」 、「留歐」陣營的對抗,讓整個英國就像面臨末日,「公投虎」已經讓卡梅倫「吃不了兜着走」。其實,從決定公投一刻起,「脫歐」、「留歐」都已經變得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收拾殘局;因為英國既無力承受「脫歐」的衝擊,也無法面對「公投」產生的嚴重社會撕裂。
從歐元誕生的那一天起,美國就千方百計採取阻撓、干擾、滲透等多種辦法,欲置歐元於死地而後快。正是在華盛頓的干擾和唆使,英國拒絕加入歐元運作,成為「獨腳歐盟」。當歐盟要求英國增加繳交費用、開放市場時,卡梅倫顯得極不耐煩,於是有了「脫歐」想法。據披露,卡梅倫受到歐盟的幾輪奚落,到華盛頓訴說衷腸;此舉正中美國人下懷,於是大力鼓動英國提出脫離歐盟,對歐盟施加壓力,結果弄假成真。從這個角度講,華盛頓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更加糟糕的是,英國「脫歐」讓充滿挑戰和危機的歐盟雪上加霜,深受歐債困擾的國家蠢蠢欲動,也計劃「學習」英國進行不負責任的「公投」。如果產生骨牌效應,歐盟就可能向瓦解的方向邁進,歐元就可能進入美國人設計的「埋伏圈」。世界範圍的經濟危機因為英國「脫歐」正越來越明顯,到時唯一得利的則是美國和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