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綜合新華社、路透社及俄羅斯衛星新聞網報道,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昨日在北京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六大國際組織負責人舉行「1+6」圓桌對話會後召開記者會上表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人民幣匯率在合理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中國決不打貨幣戰和貿易戰。與會各方認為,應合力推進結構性改革、穩定金融、引導預期、促進中國和全球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
李克強22日在釣魚台國賓館與世界銀行(WB)行長金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世界貿易組織(WTO)總幹事阿澤維多、國際勞工組織總幹事賴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秘書長古里亞、金融穩定理事會(FSB)主席卡尼舉行圓桌對話會,圍繞「全球經濟形勢和挑戰」與「中國經濟轉型中的增長新動能」兩個議題進行充分討論。會議並發佈聯合新聞稿,介紹在八個領域達成的共識(詳見表)。
續推匯率市場化改革
李克強表示,在英國脫歐致金融市場一度發生波動的情況下,中國將繼續推進匯率的市場化改革。中國經濟基本面向好、儲蓄率比較高,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走勢向好,人民幣匯率在合理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決不打貨幣戰和貿易戰,履行對國際社會的承諾。
李克強表示,中國經濟仍在合理區間運行,會面臨短期波動,但趨勢仍然向好,經濟中的新驅動因素將助力經濟轉型。而中國有能力為下崗職工創造就業機會。他並表示,中國政府債務率並不高,並將繼續保持匯率基本穩定。
全球面臨產能過剩問題
中國和與會各國際組織認為,中國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着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增長方式,加快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率型轉型,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在世界經濟增長繼續放緩的背景下,2016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繼續保持穩定增長,GDP同比增長6.7%,經濟結構更加優化,消費和服務業已經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等新經濟快速增長,產業轉型升級快速發展。
李克強還表示,中國壓減鋼鐵煤炭產量是出於自身的壓力,不是來自國際的壓力。國際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不僅在鋼鐵和煤炭領域,還有石油、天然氣等大宗商品的價格下跌,這是世界總需求不足的原因。中國壓減鋼鐵煤炭過剩產能,是因為中國自身要進行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