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百家廊:夏日訪第五石窟

2016-07-25

朵 拉

「邯鄲第五日,晴。清晨氣溫12度,中午氣溫29度,上午觀光目的地為峰峰北響堂山石窟。」在日記簿做記錄後,開始為着衣煩惱。昨晚住山裡,氣溫9度。已過立夏十幾天,9度未免叫人驚訝。一路上忙碌地穿外套,拉起圍巾,來自熱帶國家的作家獲得新鮮體驗,真正領教了邯鄲天氣變化是多麼無窮。

導遊昨晚特別提醒,要看北響堂石窟之前先得爬山,建議今日輕裝上陣。「來到嚮往多年的太行山,再怎麼辛苦也要爬山。」日記簿加了一條今天的勵志信條。佇在響堂山石窟的摩崖石刻邊拍照,H說他年紀老大,就不上去了。可導遊極力游說:「響堂山石窟開鑿於北齊時代,後來的隋、唐、宋、元、明均有增鑿。現有石窟16座,大小佛像4,300多尊之餘,尚有大量的經文碑刻,為中國石窟藝術史的縮影。」

倘若按照排名,邯鄲峰峰響堂山石窟名氣較小,雖然也是1961年中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國寶」,但與敦煌、雲岡、龍門和大足四大石窟相比,響堂山石窟只能位列第五。曾經去過敦煌、雲岡和龍門石窟的佛教徒,對於響堂山石窟仍有佛教徒情意結的嚮往,尤其聽說,雕像都鑿在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鼓山最優質的石岩中。石窟幽深,人在山洞裡擊掌、拂袖、談笑,甚至大聲走路,都能發出宏亮的回聲,故名「響堂」。

開始登山時大家腳步矯健,還有人談笑風生,逐漸地在蜿蜒的台階上邊走邊歇,後來大家暫停在半山的休息長椅坐着喘氣。有人沮喪說他選擇放棄,旁邊有鼓勵的人喘着氣叫他勿離隊。「這是河北省已發現的最大石窟,而且和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齊名呢!」

陽光照耀下,無言的美麗散發在高處剛修好的攀花木條遮欄和地上長凳的光影之間,不禁為天地有大美且時刻都在身邊而感動不已。支持我繼續向上攀爬的是「不可思議」,僅僅20多年算是短命的北齊王朝,卻開鑿了遙遙在1,500年後,讓人通過這些殘缺的佛像,得以了解當年東魏興盛的佛教藝術和文化。功勞卻得歸於兩位日本學者水野清一和長廣敏雄。北齊滅亡後,一切看似灰飛煙滅,直到1936年,兩個日本學者在野草叢生的鼓山上,發現這些沉默的石窟,回日本後出版了《響堂山石窟》一書,引起世人矚目。

經過磚石鋪就的響堂山石窟門,再繼續攀上台階,穿過石磚圓月門時,也只看見古老純樸的木結構拜殿簷閣懸掛着紅燈籠在迎接遊客,響堂山石窟獨有的塔形窟就在被稱為中洞的「釋迦洞」。歷經1,500年的洞窟石雕色澤仍然艷麗,漂亮生動的花卉紋飾,飛天綵帶彷彿在風中飄揚,盤腿在蓮花座上的釋迦牟尼佛面相祥和,這時披着黃金顏色的披肩,更顯莊嚴肅敬。佛陀兩側站立的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四壁尚有不少明代善信出資雕刻的小佛龕,保存算是完好,石壁上也鐫刻下這些供養人的名字,有些模糊不清。

時間匆促不能更仔細觀賞,出來前往北洞,也即是標籤第九窟的「大佛洞」,為此地最為華麗宏偉的洞窟。洞窟內的造像都是一佛兩菩薩,即是佛經裡提到的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佛」。「大佛洞」無論深、寬、高均為12米左右。在中間方正的中心塔柱,開鑿出三面雄偉壯麗的佛龕,正尊坐佛連座高約5米,表情安詳,面帶微笑,給人親切溫和的感覺。大佛背後浮雕精美的火焰忍冬花紋飾、流雲、蓮花和火龍穿插其間,色彩豐富繁麗。洞窟四壁分佈16個雕刻繁富細緻的塔形佛龕,這種造型是北齊時代的石窟風格。每個佛龕上端都雕上「寶相花」。導遊特別說明,「寶相花」雕飾亦是響堂山獨有,是由寶珠、相輪和蓮花組成。華麗典雅的花紋圖案至今依然清晰,色彩亦保存尚好,可惜龕內的本尊佛像早在1912年被盜鑿一空,眼前這一批佛像是1922年補造的。洞窟前壁上有三個明窗,窟內因此採光充足。喜歡藝術的佛教徒邊看邊嘆息,嘆今天我們的藝術創作益發退步,前人的智慧真是遠比不上呀。

根據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記載「虛葬齊獻武王於漳水之西,潛鑿成安鼓山石窟佛頂之旁為穴,納其柩而塞之......」這意思是「大佛洞」頂上,葬有北齊高祖高歡的靈柩。傳說高歡的二兒子高洋,在開鑿此窟前請教數十位風水先生,最後認定最佳風水寶位。唐代高僧道宣在《高僧傳》書中亦曾說,在高歡陵葬內「諸雕刻駭動人鬼」。難怪大家都叫響堂寺為北齊皇家石窟寺。

轉往窟群南端的第三窟「南洞」,又叫「刻經洞」。「刻經洞」裡有三世佛、菩薩和袒胸露背的力士像等,窟內的方形頂上還刻着精細的蓮花藻井。令「刻經洞」聞名遐邇的是此洞窟內外皆刻有佛教經典,一抵前廊,即流連盤桓,腳步趑趄走不過去,整整一片大牆,刻上全本的《維摩詰所說經》,那麼漂亮的書法,找不到形容詞!前壁甬門左右側刻《無量義經偈》,窟外北側為刻經壁,壁側刻有《唐邑寫經造像碑》。遊客立馬戀上了石碑上的經文書法,步履一時三刻都無法向前,明知不可能完整地把刻文帶在相機裡回去,仍不停止拍攝。

北齊時代之所以流行把佛經刻在石頭上,因當時謠傳佛教末法時代經已來臨,加上北魏太武帝毀佛行動和北周武帝滅佛運動,佛教徒擔心佛經和佛像即將被消滅,希望通過石頭的永恆性讓佛法永存人間。結果同時留下的是,北魏時代的精美絕倫的書法和精細的刻工。

人對石刻上的書法一見鍾情,時光卻毫不留情。

導遊大概是忍無可忍,終於開口,催促遊客加緊腳步。午間夏日溫度果然回升,邊下台階的遊客邊脫外套,拉下圍巾,還滿頭大汗,感覺到邯鄲的夏天真的已經來到了。

上車時在日記簿做記錄:「北響堂寺石窟之後,下一站,磁州窯富田遺址和大家陶藝博物館。」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