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支付縮三分一 點心債市陷低迷
去年8月11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改革引發一年來人民幣匯率持續貶值,也令一直加速推進的人民幣國際化出現波折。伴隨過去一年人民幣兌美元貶值9%,人民幣在全球支付活動中的份額已經減少了逾三分之一,離岸人民幣存款減少了三分之一,貨物貿易的人民幣跨境結算縮水四成,點心債市場陷入低迷。■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
過去一年,在中國官方的推動下,全球能夠以人民幣交易的銀行數量增加了十分之一,但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的數據,人民幣在支付活動中的使用份額已從2015年8月的2.79%下滑至今年6月的1.72%,人民幣在全球使用最多的支付幣種中的排名也下滑到第六位,排在美元、歐元、英鎊、日圓和加拿大元之後。而一年前人民幣排在日圓之前位列第四名。
貨跨境貿易結算縮四成
今年以來,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總量驟然降低,其中貨物貿易結算量下降明顯,僅為去年同期水平的60%,服務貿易的跨境人民幣結算量與2015年同期相當,但與2014年相比便開始有較大幅的下降。
在人民幣貶值預期下,離岸市場人民幣存款下降,2016年3月末境外人民幣存款同比下降30%,至1.1萬億元。其中,亞太地區五大離岸人民幣中心人民幣存款減少17.2%,其中到今年5月香港人民幣存款同比減少24.7%。
由於離岸借貸成本上升,俗稱點心債的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大幅減少。到2015年底全球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同比下降17.6%,香港下降42.8%。
體系存缺陷礙國際化
對於過去一年人民幣國際化遇阻的原因,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衛東指出,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影響投資者對人民幣的信心,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仍不夠強大;另一方面則是內地金融市場結構及金融深度不足,無法滿足國際化的條件。
陳衛東指出,幾乎所有的國際化貨幣的虛擬化特徵都非常明顯。美英日等國信貸、股票、債券佔GDP的比重在500%以上,而中國佔比只有200%。中國目前的外匯交易量、衍生品交易等仍規模較小。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殷劍鋒也指出,當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存在很多障礙,其中不容忽視的是內地金融體系落後、金融市場不夠發達,難以向國際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有穩定收益的人民幣金融資產。
10月入SDR迎新挑戰
雖然今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陷入停滯,但市場預計,10月人民幣正式加入SDR有望令人民幣國際化進入新階段。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就表示,人民幣國際化將從過去的支付結算主導進入資本和金融主導的國際化新階段。
魯政委認為,在全球負利率蔓延的背景下,高收益的人民幣資產具有吸引力,可能成為人民幣加速國際化的機遇。摩根大通公債指數中的全球負利率國債約有三成達8.3萬億美元,而人民幣債券仍提供較好的正收益。
據中金公司測算,人民幣入SDR後,SDR使用者需根據新籃子及時調整其資產負債情況,人民幣10.92%的權重意味着IMF成員國將通過所持SDR份額自動形成對人民幣約309億美元的敞口,境外對人民幣資產的需求將增加。
同時,SDR標籤有助於增強人民幣的國際接受度,推動其作為儲備貨幣的使用。截至今年首季度,全球外匯儲備高達10.9萬億美元。
現時佔國際儲備3.7%
中金公司預測,當前人民幣在國際儲備中的潛在份額可達3.7%,對應2.7萬億元流向人民幣。並預計到2020年,人民幣的儲備份額有望達到7.8%,對應約5.7萬億元人民幣安全資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