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一年,離岸市場管理趨嚴,流動性整體收緊,離岸人民幣存貸款規模均下滑,但隨着離岸市場影響力上升,匯率波動加劇,人民幣容易成為炒作對象,人民幣資產定價權的地理位置之爭也日益突出。經歷了這一輪人民幣貶值波動後,離岸市場如何發展及進行資產定價,受到內地監管部門關注。
央行出招 減離岸波動性
目前較為活躍的人民幣市場離岸市場,包括香港、台灣、新加坡以及英國倫敦,其中仍以香港市場為主。去年下半年,隨着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人民幣貶值預期增強等因素威脅到離岸市場的匯率穩定,2015年底中國央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收緊離岸市場流動性,包括暫停人民幣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RQDII)新增資金出海、暫停向境外參加行提供跨境融資、暫停個別外資行跨境人民幣購售業務等。
今年1月,央行要求離岸人民幣存款繳納存款準備金率,標誌着離岸人民幣的基礎貨幣將受到央行直接管理,並抬高市場借入離岸人民幣的成本。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衛東指出,離岸市場規模快速增長,人民幣資產定價權的地理位置之爭越來越突出。目前離岸市場的人民幣債券定價基準還沒有形成,而在人民幣衍生產品的定價權上,香港離岸市場的影響力更大,這是因為,香港市場上人民幣衍生產品與內地相似,但交易規模是內地的6倍。
借鑒美國離岸市場發展的經驗,陳衛東指,2008年金融危機前,美國政府並不太關心對離岸美元LIBOR的監管,但金融危機後LIBOR走勢對美國市場有影響,使美國政府改變了態度,改革的方向是將美元資產定價權掌控在美國本土機構手中,採用在岸資產作為離岸及全球的定價基準。2014年紐約泛歐交易所從英國銀行業協會(BBA)買下LIBOR公司所有權,離岸美元資產定價基準的運營及管理權已回到在岸。
由此陳衛東認為,在岸人民幣基準利率更有條件成為全球人民幣資產的定價基準,應改變目前人民幣定價體系分割的現狀,夯實在岸人民幣定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