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兩地產經 > 正文

經驗之談:養魚如養人 講究生活自「游」

2016-08-30
■2013年,特首梁振英亦曾參觀亞洲水產位於流浮山的室內龍躉養殖場。 特首網誌圖片■2013年,特首梁振英亦曾參觀亞洲水產位於流浮山的室內龍躉養殖場。 特首網誌圖片

與普通的魚排或者魚塘不同,郭志一堅持科學養殖龍躉,在摸索的過程中改善了許多傳統養殖海魚的不利條件。他相信,「可持續海鮮」將會是未來全球漁業的大趨勢。

郭志一笑言自己養殖龍躉的方式其實是「反自然規律」的。因為按照自然界定論,龍躉每次產卵數量有20萬至30萬,但受精的只有20%至30%,最後有幸能長到成魚的很可能只有一條。「漁場的龍躉不會受到打風、紅潮、冬天冰凍的困擾」,確保魚苗都能健康成長,一年四季穩定向市場提供新鮮的龍躉。

空間俾多 肉質都滑

雖然養殖場在流浮山,但郭志一每周都會堅持從市區驅車去兩個養殖場觀察情況。他感歎,剛開始養殖沒有經驗,「見過一池魚全部死光,好傷心」,他形容魚跟人一樣,要給牠呼吸、餵食、治病,讓牠休息。後期逐漸累積經驗,知曉要尊重生物的生態環境,令龍躉有足夠的空間生活和運動。他說,室內魚池的水是循環使用的,所以要設計到水要有流動性,魚在水中穩定身體就要不停游,像在跑步機上跑,情況就跟自然放養差不多,這還會改善肉質。

在養殖場裡,每個大魚池都是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按照生長情況大小分開,能夠方便記錄每一群魚的生長情況,而且即使有一條魚生病,也可以及時控制住病毒的大面積擴散。漁場幾乎24小時都有專人監督每個魚池的情況,每天都會化驗水質,用臭氧、紫外光等各種方式進行消毒;如果檢測到某個魚池水中的含氧量太低,就會輸送氧氣,保證龍躉的健康生長。

請獸醫驗魚屍排查病源

郭志一還介紹到,目前世界漁業的大趨勢就是遵循可持續發展養殖。歐美許多高級食府都會對魚類進行全球跟蹤記錄:在哪裡捉、怎麼捉到,如何運輸,以此確保食品安全,國際機構MSC(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和ASC(Aquaculture Stewardship Council)都在致力實現海洋生物的食品安全跟蹤。他還舉例,如果有客戶反映某一條魚的狀況有異,公司都會及時回收,請獸醫驗屍,對病源進行研究和排查。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