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通識文憑試摘星攻略 > 正文

難有葬身地 「撒灰」亦心安

2016-09-08
■海葬日漸普及。 資料圖片■海葬日漸普及。 資料圖片

-今日香港+現代中國-

不少香港人仍保留着傳統的中國觀念,認為需要將先人「入土為安」。然而,香港一直地少人多,墓地甚至骨灰龕位都長期短缺,於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先人又如何入土為安?政府一直大力宣傳「撒灰服務」,以減少安放先人對土地的需求,此法又是否得到香港市民的接受?以下將會用不同的角度,分析近年香港人對「入土為安」的看法。 ■李文靖

青松侯寶垣中學通識科副科主任

新聞背景:「避鄰」阻建龕位 民居改裝恐違法

本港每年約4萬5千人死亡,近九成會選用火葬形式處理先人遺體,然而香港的墓地和骨灰龕位嚴重供不應求,由於厭惡性設施的避鄰效應,興建公營骨灰龕位的計劃仍未能進行。雖然地政總署指出,若將民居改裝成私營骨灰龕場,可能違反地契,不過,早前食環署就私人骨灰龕場的規管問題表示,若私營骨灰龕場僅用作存放骨灰,不屬違法,毋須領牌都可經營。

私人骨灰龕場的規管問題複雜,政府執法存在困難,而墓地又因城市的發展而有所不足,那政府近年力推的「撒灰服務」又是不是可取的出路呢?

議題探索:單元三 現代中國(按教育局指引)

探討問題:

.為什麼部分傳統習俗能夠在中國人的現代社會中延續和發展下去?為什麼部分不能?

.在何等程度上,傳統習俗對中國人的現代社會具有意義?家庭觀念的演變,顯示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有什麼關係?

概念鏈接

清明祭祀:中國傳統文化注重慎終追遠,認為子孫應謹慎處理先人的喪事,並要定時供奉、拜祭,因為這能表現對親情和血緣關係的維繫,體現傳統孝道,傳承「事死如生」的態度。

網絡祭祀:利用網絡進行祭祀,後人可利用網頁為先人建立墓地、紀念堂或祠堂,並隨時於網絡進行拜祭或獻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