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通識文憑試摘星攻略 > 正文

尖子必殺技:綠色葬禮顯社會多元化

2016-09-08

中國人對「家」的概念根深蒂固,家的組成不僅是一起生活的人,更是指一個容身之所,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活在人世,人們窮盡一生的青春和金錢「上車」;離開塵世,人們也希望有一個魂歸之所。

海葬環保 「網祭」兒戲?

由傳統木棺葬禮轉成火化骨灰罐對人們而言已經是一大讓步,土地問題迫使人們不得不妥協,而在這之後有人提出一個更「過分」的建議-「綠色殯葬」。意思就是人們用最自然的方式回到自然,即使未能為環境帶來益處,至少減低對環境的傷害,例如用較環保的火化方式並把骨灰撒在花園或海裡,而墓碑則是由一個網站代替。 一個網站、一份虛擬祭品,有人認為如此莊嚴認真的事顯得太過兒戲。中國人重生亦重死,希望親人往生可以入土為安,有個好歸宿,把骨灰隨便撒開,似乎顯得不太尊重。

而在外國,亦有其他形式的綠色葬禮,例如把骨灰混合成魚礁,讓親人安息於深海,而且更可容納其他骨灰魚礁,讓往生者死後能重聚。

新舊觀念碰撞

對於新一代的人而言,他們對安葬的觀念較為開放,自然較容易接受這種安葬儀式,但是對於老一輩的人而言,他們亦有自己一套的價值觀和信念。可以做的是讓他們知道還有其他方法以及它們的好處,然後尊重他們的決定。遺體器官捐贈亦一樣,親人願意捐出自然是好事,但是亦不能強求或批評。在網上經常看到不少批評拒絕捐贈是自私的行為,應該讓往生者遺愛人間。

對於我而言,器官捐贈是行善性質大於社會責任,但其他人或會持相反的意見。在這多元文化的社會中,互相尊重是大家一起生活的前提,社會觀念會隨着時間而改變,人們會變得更open-minded。而我們可以做的就只是宣傳和教育而已。■陳潔珊 文憑試通識科5**狀元、科大商學院四年級生

延伸閱讀

1. 《深生態葬漸普及 3萬先人歸大海》,香港《文匯報》,2016年4月4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6/04/04/HK1604040018.htm

2. 《京頒新規倡節地生態安葬》,香港《文匯報》,2016年3月29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6/03/29/YO1603290013.htm

3. 《觀念漸轉:龕少價高有排等 花園撒灰更「自然」》,香港《文匯報》,2015年4月6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4/06/HK1504060019.htm

■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鈺峰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