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討論國家政經大事之餘,單從國家名字不但可學到地道英語,更可一窺各國之間恩恩怨怨。
說到荷蘭(the Netherlands / Holland)除了聯想風車和鬱金香,用膳後不少人都會提起這歐洲海堤之國。Go Dutch(或Dutch dinner / date / treat)解作餐後平分費用或各自付錢(split the bill),即是「AA制」。
英國和荷蘭一海之隔,兩國在17世紀為爭奪商旅路線和殖民地而屢次發生戰爭,國恨助長不少貶低荷蘭人的片語。在英國人眼中,荷蘭人小氣吝嗇,故以go Dutch表達各自付賬,實乃諷刺他們斤斤計較。
Dutch comfort安慰幫倒忙
各付己賬並無不妥,但收到Dutch reckoning卻不然。「荷蘭式結賬」表示沒有內容、只有總數的賬單,客人愈嫌貴,金額不變反增!Dutch uncle則取自英國人認為荷蘭人嚴言厲色之狀, 形容義正詞嚴、毫不留情的批評者。Dutch courage解酒後之勇,源自取笑荷蘭人膽小怕事,三杯下肚後方能鼓起勇氣;Dutch comfort / consolation 是幫倒忙的安慰說話;Dutch concert乃亂七八糟的演奏或合唱;Dutch widow並非直指荷蘭的寡婦,而是妓女;Dutch act更解作自殺或戰事間潛逃之懦夫行為。看來英荷兩國確懷深仇大恨。
英國和法國在17世紀的關係亦因第二次百年戰爭而破裂,英語中亦有不少挖苦法國人的用語。法國人着重生活質素,莫非請假頻繁而衍生French leave片語?非也!此解不辭而別或在未得同意偷偷溜走。
在17世紀至18世紀的法國社交活動或宴會中,若想先行告退,不必向主人告辭,但英國人在以彬彬有禮見稱,實在看不過眼,故以French leave形容不告而別。法國人亦「禮尚往來」, 在法語中有相似意思的說法 filer à l'anglaise,英譯為to flee in the style of the English(像英國人般逃之夭夭)。
法國總是「傷風敗德」?
英國人認為法國人不守禮節,而且性事開放,因此將不少傷風敗德的事物扣上「法國」帽子。例如French pox / disease指梅毒(syphilis),French letter是避孕套(condom)。
Pardon / Excuse my French就是在說粗言穢語時充當I'm sorry之用︰If you'll excuse my French,I think he's such a pig to play women in the palm of his hand like that!(請饒恕我的髒話,但他玩弄女人於股掌之中,簡直豬狗不如!)■恒生管理學院英文學系高級講師
鍾可盈博士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