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今日香港+個人成長-
上期提到綠色殯葬在香港逐漸普及,但講到簡約葬禮,原來日本卻走得更前,「零葬」在當地愈見流行,也引發了很多討論,這種新觀念比起薄葬更進一步,即提倡人在離世後,不要棺木,直接送到火葬場火化,不設葬禮,也不帶走骨灰,不用買墓地,更不用親友拜祭,實行讓一切都歸於零。為何會有零葬的出現?當中帶給港人什麽反思?下文將作全面分析。 ■記者 高鈺
資料背景:讓人生終點歸零
宗教學者、日本葬送自由促進會會長島田裕巳,長年研究殯葬文化。他在6年前出版《不需要葬禮》,批評寺廟、葬儀公司主導的葬禮文化,而新作《讓人生終點歸零》中更大力宣傳零葬,惹起熱議。
根據日本葬儀情報服務公司調查顯示,2012年日本關東地區已有四分之一離世者,被直接從醫院送往火葬場火化,不設葬禮。
觀念漸變 慳錢至上
零葬是比綠色殯葬更為前衛的想法,其興起也與綠色殯葬有關係,主要原因在於觀念變得開放與金錢問題。
1. 經濟因素
在日本辦一場身後事費用不菲,辦一場葬禮平均費用約18.9萬港元,若加上墓地就要約37.8萬港元。選擇零葬只需支付火化等主要費用,有關開支可減至約1.5萬港元以下。
對於積蓄不多、擔心身後事會加重家人負擔的老人而言,選擇零葬,可避免把錢花在葬禮上,倒不如留給伴侶或家人來得實際。
2. 社會因素
墓地昂貴,以往日本人習慣火葬,骨灰集中在家族墓地。不過,社會變遷下,目前僅三分之二人擁有家族墓地,加上當地少子化、不婚風氣影響之下,許多家族墳墓因斷嗣或後代移民,墓地根本無人料理。
此外,日本不少子女會離家到城市工作,少有回鄉,大批老人退休後,沒有工作,也很少與其他人聯誼,故葬禮有多少人會出席也成疑問,這些情況,讓零葬看來更符合現實。
3. 媒體關注
2010年1月上市的《不需要葬儀》一書暢銷後,另外一些相關的書籍亦很受關注,電子媒體不時播放「零死」的專題節目,令零死觀念得以普及。
4. 觀念改變
現代人對生死觀較為開放,入土為安或厚葬不再是唯一選擇,有評論認為對離世者的思念,並不需要靠葬禮或墳墓;亦有人認為零葬能讓往生者從殯葬的繁文縟節中釋放,才是真正的自由。
概念鏈接
1.葬禮(funeral):又稱喪禮、喪事、帛事或後事等,也是中國古代「五禮」之中的凶禮。
2.帛金(Funeral gift / Condolence fund):
「帛」是絲織品的總稱,絲織品在古時是貴重物,「財帛」之意就泛指金錢。古時人們生活困乏,親友家裡發喪,出席喪禮的都會送些數目為單數的錢,幫補喪事支出,除了是對死者聊表心意,也實際地幫助家屬。
3.棺材(Coffin):亦稱壽棺、棺柩、棺木等,棺是裝殮遺體的葬具,槨是棺材外之套棺。
裝着遺體的棺材叫靈柩。棺材多以木頭製造,亦有以銅、石製成,近年較多紙製的環保棺材。至於一些社會重要人物,或會用水晶棺供人瞻仰。
4.花圈(Wreath):用鮮花或紙花等紮成的環形祭奠物品,是在生者獻給死者以示哀悼與紀念。
小知識:笑喪
一般的喪禮都充滿了凝重、傷心的氛圍,而笑喪卻大不相同,若老人過身時已達八十歲以上,就稱之為「笑喪」,因長者是年老過世,故悲傷程度較低,當然這也不代表親屬會很高興。
長輩不接受 喪葬需合禮
雖然零葬可以節省金錢,但零葬觀念在香港仍不算普及,其中社會環境不同是主要因素,以下分析部分原因。
1. 傳統葬禮的意義
中國人受儒家思想影響,重視慎終追遠,強調孝道,更講究喪葬儀式,故很多人會認為零葬的觀念太過極端,也與傳統的觀念背道而馳。所謂「慎終」,是對近祖的葬禮,「追遠」是遠祖的祭祀,儒家認為透過莊嚴的喪葬、祭祀儀式,人民就會遵從孝道,重視自己在現實世界中的義務,而「慎終追遠」亦符合中國宗法社會的要求。
2. 無緣社會
香港的社會親人之間的關係較為密切,未至於像日本的「無緣社會」,即有很多老人失去所有社會連繫,包括社緣(工作)、血緣(家庭關係)及地緣(故鄉)。很多時離世者的子女、親友往往不捨讓逝者孑然一身離去,這種關懷之情也是可貴的。
3. 喪主社會地位
葬禮除了是過世者的事,也影響在生親屬,若在生親屬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可能會重視,甚至需要為親人舉行葬禮,情況就如婚姻一樣,需要通知親朋好友,因此即便過世者希望零葬,親屬也有其考慮。
4. 長輩接受程度
有不少個案是過世者在生時表達其意願,希望過世後零葬,然而最後卻未能如願,部分原因正是因為長輩的阻礙,若有部分長輩較為傳統,堅持舉行葬禮,年輕一輩往往屈服於長輩壓力,更甚者若離世者沒有先立下明確遺囑,年輕一輩會遭其他不知情的長輩責備,指為不孝,影響遺族的社會觀感。
醫院直出近零葬
很多人以為零葬是日本特有的概念,但其實香港也有類似的做法,只是名稱上有所不同,普及程度也不如日本之高。
香港部分公立醫院設有院出服務,意思是親屬在病人過世後,使用醫院的禮儀室或告別室之類的設施,在禮儀室內舉行簡短的告別儀式,然後不經殯儀館,不設守靈儀式等,直接運到火葬場進行火化。
院出服務主要供經濟能力較差、親屬較少、可以接受儀式從簡的親屬選擇,由於從醫院直接出殯,故此省回殯儀館收取的靈堂租金、佈置費、服務費、堂倌薪水、花籃費用等,對家屬而言價錢較為相宜。
火化後若把骨灰撒在紀念公園,更毋須付出處理骨灰的費用,包括墓地、骨灰位、墓碑等支出。
薄葬觀念 自古已有
有人認為厚葬是中國傳統,但其實薄葬概念在中國古代早已存在,最知名的是東漢末年的曹操,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曹操遺令要求薄葬,隨着安陽高陵的出土,亦印證了此一說法。
有學者認為,曹操要求薄葬,是因為當時戰爭頻仍,經濟受破壞,因此開節儉的先河。有學者則認為,曹操是怕後世盜墓,畢竟曹操早年就曾依靠盜墓所得之金銀支付軍費,因此公佈自己薄葬,免得墓室被盜。
不管是哪種說法,可以肯定的是薄葬的傳統也有上千年歷史。
想一想
1. 什麼是零葬?試根據資料加以說明。
2. 承上題,零葬有什麼好處?
3. 有人認為「葬禮是做給在生的人看」,你怎樣評價此看法?
4. 有意見認為零葬在香港不會盛行,你在多大程度上認同此看法?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澄
答題指引
1. 本題同學應引用資料作答,指出零葬即是直接從醫院送往火葬場火化,不設葬禮。
2. 本題亦可在資料中找到答案,由於不設葬禮,因此家屬可以省回葬禮所花的費用。
3. 本題屬於開放式題目,如同意的話,可以引用資料中關於喪主社會地位的論點,即喪主需通知親朋好友,以及長輩是否接受沒有喪禮。若是不同意的話,可以回答喪禮是家人為過世者盡最後的孝道,部分宗教儀式亦是親友希望離世者在死後的世界過得更好,因此葬禮是為死者而設。
4. 本題亦是屬於開放式題目,誠然,零葬在香港亦未流行,但將來是否流行,則仍是未知之數,但香港有院出服務,卻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延伸閱讀
1.《辦理身後事須知》,食物環境衛生署,http://www.fehd.gov.hk/sc_chi/cc/die_todo_c.pdf
2. 《觀念漸轉:龕少價高有排等 花園撒灰更「自然」》,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4/06/HK1504060019.htm
3. 《新例減私龕位 當局倡環保葬》,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6/01/09/HK1601090031.htm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