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專訪:卡羅琳情定香江:盡享「一國兩制」 政府充滿熱忱

2016-10-08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劉鳴煒復修醫學中心」昨於香港科學園開幕,彰顯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享受的獨特優勢。■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劉鳴煒復修醫學中心」昨於香港科學園開幕,彰顯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享受的獨特優勢。

香港科研和創科產業界昨日最大的新聞,當數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劉鳴煒復修醫學中心開幕。香港科研和創科產業目前並不如歐美蓬勃,能提供的優厚資助條件亦未必如其他亞洲國家或城市,但卡羅琳醫學院(KI)最終選擇了香港。這背後既有香港既是國際城市、又是中國一個特區的雙重吸引力,更有特區政府包括特首對船殼產業的熱誠的強烈感召。在卡羅琳醫學院落戶香港中出錢出力的華人置業主席劉鳴煒接受本報專訪時也指出,香港背靠祖國、享有「一國兩制」的完美「Package(套裝)」、特區政府銳意發展科研的決心,與KI希望參與中國以至亞洲快速崛起的科研發展的遠見,構成KI落戶香港的原因。

■香港文匯報記者 歐陽文倩

卡羅琳醫學院署理校長Karin Dahlman-Wright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KI作為逾200年歷史的院校,一直想擴展版圖至海外其他地方。KI有這樣的想法,世界各地的國家城市當然爭相招手,一些亞洲國家和城市,例如新加坡,甚至願意提供無償建設大樓等優厚條件。

但對於卡羅琳醫學院而言,最想和人口規模較大的國家合作,所以擁有逾13億人口的中國始終是最有吸引力的合作目標。

「背靠祖國」具市場優勢

特首梁振英在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KI最終選擇香港,是因為香港既有「一國之利」,也有「兩制之便」,既是中國一部分,亦是一個國際城市,和香港合作,亦正正是和中國合作。他在向卡羅琳醫學院「揸fit人」介紹香港,游說他們落戶香港時,就是這樣說的。而這正是令卡羅琳醫學院動心的。

Karin Dahlman-Wright讚揚,香港是國際創研中心,而其他院校如MIT(麻省理工學院)的到來,對KI決定來港也是重要原因。再加上劉鳴煒捐助近4億港元,令KI在港落戶得以實現。

KI首次在海外設立中心,卻非向有長久合作歷史的牛津、劍橋、哈佛等世界頂尖院校靠攏,而是選擇來港,劉鳴煒以「遠見」這兩個字來概括,「我想這反映了KI領導層的遠見,不是歐美差,但亞洲、中國的快速崛起,醫學科研上的迅速發展,尤其是幹細胞研究上的投入,令他們亦不想落在一旁,希望參與其中。」

他進一步闡述香港「背靠祖國」的優勢,「從市場而言,內地絕對是有市場,單是中國市場已經足夠大;從生產而言,在內地做,也可以規模大一點、成本低一點。」不過,他認為香港也有條件去自己生產藥物,並指出香港也有藥廠,一些傷風感冒藥物,就有着家傳戶曉的本地藥品。

政府決心堅定令KI放心

他強調,科研除了研究之外,最重要是要有「後着」,即產業鏈,「但這個產業鏈有幾多格在香港、幾多格在內地,就要看是哪一個領域的科研。」

劉鳴煒又如數家珍地介紹了香港其他的優勢,「法治完善、對知識產權有保障、有人才......還有一樣之前沒說的,就是政府有決心。」雖然從GDP上看,香港對科研投入往往為人詬病。不過,他認為,也許「發力」較遲,但想將整個城市經濟慢慢轉型至高新科技,這一刻以決心而論,始終還是香港較大,「我相信這也是KI的考慮重點,到底政府有多大力去推動、支持科研,而不是你要來就來吧,不來也罷。你看MIT、Cornell(康奈爾大學)也來香港,就知道這並非單一事件。」

特首常深夜通電話溝通

事實上,特區政府尤其是梁振英的穿針引線,在KI最終決定落戶香港一事上,可謂至為關鍵。特首梁振英更曾專門安排KI與國家分管教育科技等範疇的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會面。會面中,劉延東副總理誠懇表達支持KI到香港發展,共享中國機遇。

同時,為讓KI堅定落戶香港的決心,特首和政府與KI開了多次會議;因時差的關係,特首經常半夜三更與KI方面以電話溝通。特區政府的決心,可見一斑。

當然,香港自身基礎實力也很關鍵。劉鳴煒就說︰「KI未到香港之前,香港已經有一定的水平、做出了些成績,有一群科學家在此有出色表現。」

Karin Dahlman-Wright期望,隨着香港中心的成立,香港和瑞典兩個中心可交流更多知識與經驗,並強化未來的合作。她又說,兩個中心都會有一些研究課程、工作坊、研討會等加強交流。她更期望專注於幹細胞的香港中心,可以取得成果,最終造福人類。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