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持續發展需政府多做「媒」

2016-10-08
■特區政府穿針引線,顯示對科研發展的決心。■特區政府穿針引線,顯示對科研發展的決心。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劉鳴煒是次斥資近4億港元捐助卡羅琳醫學院落戶香港,他笑言其中需要很多緣分,例如是他素來都有淵源的瑞典、他偏愛的科研、他認為有前瞻性且多人受惠的範疇。不過,劉鳴煒坦言,要做到可持續發展,社會上的善長仁翁或可做「先頭部隊」,但最終還是要有政府資助。他指出,現時香港的研究資助只為本地院校或科研機構設計,認為將來政府需要變陣,讓海外來港的科研機構同樣可以申請資助,「香港科研,不應該排外。」

捐款因理念相近

劉鳴煒在訪問中表示,是次捐款主要是因為項目和自己的理念相近,以及各方面都和自己一拍即合。他對瑞典的熟悉程度,足以讓他在今日的開幕禮上,首先以瑞典語致辭。

這種與地方的情緣不易替代,他坦言︰「如果是法國來港研究物理科學的話,我可能就不會理會了,因為我和法國無淵源;我也喜歡物理,但不會這麼有熱情。」

不過,若每次推動科研創新都要講「緣分」,恐怕還是難成事居多。劉鳴煒也表示,政府可以多做「媒人」的推廣角色,「緣分機會會大一點」,但長遠而言,政府須檢視現行的研究資助模式,「香港對科研資助不完善,金額不夠。」

資助應考慮外校

除了增加投入,他指出,現行的資助主要是為本地大學而設的,外地院校無法在港申請資助,更別說其他外國科研機構,「我理解香港的研究資助是20多年前成立,當時大家都沒有想過外國院校會來香港,但現在時代變了。我相信未來5年會有其他人來港,是否可以讓他們也申請資助?否則香港政府是在給他們怎樣的訊息呢?是叫他們來,但又不會對他們作任何資助嗎?」

劉鳴煒是次一下子投入近4億元,全數用於中心營運,他認為要讓一個新成立的中心做出成果,需要一炮過大筆投資才能看到成效。不過,他表示,有善長仁翁做「先頭部隊」,最終還是需要返回政府資助模式,每年有些撥款,才可以讓中心維持其科研。

在投資科研和是否有前景的「雞與蛋」問題上,他期望像自己這樣的民間投入可以推動香港的創科發展,帶動特區政府也跟着大筆投入。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