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克儉APEC會議洽合作 加強交流發揮協同效應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伊莎)為了推動教育議題交流及加強香港與其他地區的教育協作,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本月6日至8日在秘魯出席第六次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APEC)教育部長會議。他昨日與本報分享此行得着,包括與澳洲、印尼、越南、新加坡及泰國舉行的雙邊會議,探討合作的可能性,其中更與印尼、泰國及越南初步研究推行姊妹學校計劃,銳意在教育及文化領域加強交流,發揮更大的協同效應。他又提到,此行尤其感到世界各地都正致力發展其教育優勢領域,認為香港亦需把握機遇,否則不進則退,故寄語新一屆立法會能有更實務的工作,盡快聚焦各項教育措施。
多元化的教育制度及發展是特區政府的目標之一,以此激發學生有無限的可能性,實現抱負。吳克儉表示,局方鼓勵學生走出課室,體驗及學習創新科技教育,提升學習動機,「雖然香港欠缺基礎的工業發展,但亦可透過一直行之有效的姊妹學校計劃吸取其他地區學校的優勢。」他舉例指,有港校與深圳的中學結為姊妹學校,既可借鏡深圳當地學校出色的機械人製作經驗,而港校亦可分享電子學習、應用程式的創新技術,透過交流及不同形式合作,取長補短,「讓1加1等於11」。
指澳洲星越各有優點借鏡
那麼如何讓類似的合作繼續延展,甚或讓「1加1加1等於111」呢?吳克儉在APEC教育部長會議似乎找到答案。他在行程中先後與澳洲、印尼、越南和新加坡的代表團,以及泰國教育部舉行雙邊會議。
「譬如澳洲的資歷架構發展得很好;新加坡的職業教育有一定的成果;越南在人才資源的發展全面,每年有四五萬名的國際交流人才;泰國的服務業訓練及教育則領先」,都值得香港借鏡,加強合作。
教育局亦初步與印尼、泰國及越南研究推行姊妹學校計劃的可行性,進一步擴大學校網絡,加深認識兩地文化。吳克儉指出,局方上星期曾邀請兩港校分享,他們在內地及外國各自有數間姊妹學校,「你想像一下,假如其中一間杭州的姊妹學校,本身有數間內地的姊妹學校、兩間東南亞的,而港校則有兩間歐美的姊妹學校,當這些學校在e-Learning(電子學習)、機械人、藝術等領域各有強項,而可互相分享經驗時,就利害得『殺死人』,由『STEM』(即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加上藝術(Art),變成『STEAM』」。換言之,當計劃延展至印尼、泰國及越南,將可深化港校與有關地區的交流。
締結可擴大網絡互相認識文化
吳克儉續指,如港校與上述地區締結為姊妹學校,亦有助學校互相認識其文化,「兩地可互相慶祝各自重要的日子,達至文化相通,12月5日是泰國的萬壽節,對其意義重大,而7月1日回歸及10月1日國慶則是本港的重要日子;香港姊妹校的辦學團體是否可以與聯校在12月5日慶祝萬壽節,擺設攤位等,泰國姊妹校則可於七一及十一慶祝,同時作更加深入的文化交流,大家能互相深深感到受重視,這樣就是win-win(雙贏)了。」
他又提到,政府亦有意與泰國及越南簽訂「一帶一路」獎學金的相關協議,促進與兩地的人才交流,達至「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