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專題 > 正文

漫漫長征路 紅醫護紅軍

2016-10-22
■匯聚在甘肅慶陽的紅色醫生。右一為新中國的開國博士將軍、我國神經外科創始人涂通今。 本報瀋陽傳真■匯聚在甘肅慶陽的紅色醫生。右一為新中國的開國博士將軍、我國神經外科創始人涂通今。 本報瀋陽傳真

10月22日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紀念日。80多年前,在爬冰臥雪的艱苦行軍中,有這樣一支「無名英雄」隊伍默默跟隨紅軍走完兩萬五千里長征,雖不曾在前線作戰,卻被時任紅軍總司令朱德稱為「進行革命戰爭的一條重要戰線」。這支隊伍的成員便是1931年在革命根據地瑞金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現中國醫科大學前身)的師生,85年來,從這裡走出的一批批紅色醫生(簡稱紅醫)成為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血脈延續,更成為「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的生動註腳。 ■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珈琳 瀋陽報道

由於時隔80餘年,當年參加長征的紅醫學員已相繼老去,仍在世的幾位已是百歲老人,無法言語更難以回憶往事,頗為遺憾。幸運的是,中國醫科大學近十年來搶救性地整理搜集了一批珍貴的一手資料。在該校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郭秀芝的幫助下,記者通過他們整理出的口述文字,得以重見悲壯長征中那一幕幕動人心魄又感人至深的救死扶傷故事。

全程隊伍死傷過半

作戰380餘次、攻佔700多座縣城、征服4,000餘米的雪山20多座、穿過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1934年到1936年的兩年間,30萬紅軍在長征途中突圍前行,到會師時僅倖存3萬人,當中的艱難險阻可想而知,醫療救治則成為保存革命力量的重要一環。而全程跟隨的醫療人員及學員,從出發時的200多人一路銳減到會師時的不足百人,救人與自救是那時還年輕的紅醫隊伍每日面臨的課題。

郭秀芝向記者回憶起十多年前與當年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教務主任兼附屬醫院外科醫生王斌的夫人張萍在北京的一次見面。那時王斌早已辭世十餘年,張萍轉述了周恩來晚年在病榻上對他的評價:「感謝王斌同志,使我多活了40年。」這樣一句深情感慨,說的便是1935年長征途中那一段救治生命垂危的周恩來的往事。

條件惡劣「古法」治病

當年7月28日,集中央三人團之一、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軍委副主席、紅軍總政委多職於一身的周恩來,隨紅一方面軍主力長征到達松潘毛兒蓋,紅軍即將挺進最艱難的草地。而此時,周恩來卻病倒了:連日高燒不退,處在昏迷狀態。毛澤東指示醫生全力救治,此時王斌正接管中央領導同志的保健醫療工作,便和時任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代校長李治、教員孫儀之等為周恩來會診。確診結果是周恩來染上阿米巴痢疾,而這種病的死亡率極高,只有在患者化膿部位與腸接觸的地方穿孔,讓膿液經過腸子排出體外才得以生存。

王斌曾在1981年任職衛生部顧問時回憶起那件往事,「在我們紅軍長征的時候,有四種最厲害的病,分別是疥瘡、瘧疾、下腿潰瘍和痢疾。」那時的王斌,一直守在周恩來的身旁,仔細觀察、檢驗,認為這是阿米巴痢疾併發肝膿腫。而當時並沒有做穿刺和開刀手術的條件,於是,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採用了古老的「冰敷」療法,戰士們從幾十里外的雪山取來冰塊,放在周恩來的身軀上部,以此促使膿腫下侵,與橫結腸黏連,並穿透橫結腸,使膿液順利排出體外。採用這種「古法」治療周恩來,從他體內共排出了半盆綠膿,周恩來也因此轉危為安。

漸漸地,周恩來的病情好轉起來,紅軍便開始向草地行軍,紅醫隊伍便也跟隨着繼續播灑紅色衛生事業的「星星之火」。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