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界經常宣稱要在金融科技(Fintech)範疇上創新,於業務上增加配備,不過雷聲大雨點小,一直沒有銀行膽敢身先士卒試行。直至上月尾渣打銀行成為首家經金融沙盒推出指紋認證登入手機銀行服務的銀行,其他銀行亦開始蠢蠢欲動期望有新搞作應市,旋即匯豐銀行稱會在人工智能、生物行為驗證、區塊鏈等技術進行研發,而中國銀行(香港)亦宣佈成為首間推出區塊鏈應用的銀行。銀行業界將會有什麼新的變革?當中金融科技的創新又會帶來什麼問題?今期《數據生活》跟大家探討一下。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美婷
生物認證:迅速登入 方便省時
現時銀行業金融科技的研發包括幾個範疇,當中包括「生物認證」,意即用人體辨認用家的身份,如指紋、面部或靜脈脈衝等,只要用家作首次登記,將生物認證記錄在系統內,下次登入系統時只要展示生物認證便可以登入賬戶。
根據非官方統計,每一個年過18歲的成年人擁有超過10個或以上的網上賬戶,若每個賬戶使用不同的登入名稱和密碼,每個人便需要記10對或以上不同的數字組合,極考記憶力;如果為求方便將所有賬戶使用相同的登入名稱和密碼,又會增加被盜用的風險,故生物認證的確省卻不少登入賬戶的麻煩。
省登入麻煩免盜用風險
渣打銀行成為本港首間應用指紋認證的銀行,只需通過指紋認證安全地透過智能電話及平板電腦登入流動理財App,便可辦理包括查閱賬戶結餘及信用卡交易、轉賬及繳付賬單等服務。不過只適用於具備Touch ID功能的蘋果手機以及大部分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三星Galaxy Android手機(Android版本5.0或以上),其他手機品牌並不包括在內。
[限制與缺點]﹕需要硬件配合
雖然生物認證難以被盜用,不過亦有不少缺點和漏洞,例如生物認證最基本的使用條件是需要透過指紋、面部或靜脈脈衝登記個人資料,銀行如何讓眾多用戶透過這方式登記?若需要親身到銀行排隊登記,又如何確保用戶願意花時間作這類生物認證登記,普及時間可能被拉長;年長的用戶是否有足夠的知識了解這類科技?最切身的問題,如果生物認證需要使用指紋認證,用戶並沒有具備Touch ID功能的手機,又如何使用?另外,指紋或靜脈脈衝難以改變,不過面部輪廓可能因年紀和其他外在原因(整形、化妝)而改變,屆時是否難以登入?這些問題亦是值得留意。
區塊鏈:點對點加密 安全
「區塊鏈」(Blockchain)亦是銀行業趨之若鶩的金融科技,其實區塊鏈技術已經不是新鮮事,早在幾年前已被不同國家使用,較為受大眾認知為7年前比特幣透過區塊鏈出現於市場。簡單來說,區塊鏈是一種點對點的加密技術,例如用戶A需要透過網絡過數給用戶B,資料被傳送後便會產生一個區塊鏈。
區塊鏈的優點眾多,首先是網絡安全性,不少用戶對網上過數都有憂慮,怕未能過戶到指定戶口或者資金被盜取等,區塊鏈的加密技術便能彌補這問題,網上過戶的資料會被加密,通常難以被更改和盜取;用戶能在網絡上尋找傳送的歷史痕跡,令監管機構有跡可查,能杜絕洗黑錢活動。不少用戶需要跨境匯款,區塊鏈有共享功能,用戶於區塊鏈平台上開立電子錢包後,可於不同地方取得貨幣而免卻手續費問題。
跨境匯款一天內完成
另外,區塊鏈於跨境匯款亦能作「去中心化」的作用,所謂去中心化就是跨境匯款可免去負責處理跨境匯款的銀行或金融機構的方式,通常跨境匯款需要有一個金融平台作為「中間人」,他們為匯款作傳遞的媒介,收取匯款後作資料審核後才過戶到另一方,保障跨境匯款的安全,不過資料審核時間需時,而且附加手續費令跨境匯款成本增加。根據非官方統計,跨境匯款的手續費通常逾10%,而交易時間可能延遲3天至7天不等,不過若使用區塊鏈作跨境匯款,手續費約0.1%至0.7%,而交易時間通常一天內便可完成。
中國銀行(香港)上周五宣佈最快本月底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按揭估價,初步將用作傳輸樓宇估值的資料,預計可以節省紙張和人手,亦確保安全,現時已有兩間估值公司及數間銀行答應參與。
[限制與缺點]﹕黑客防不勝防
區塊鏈的加密技術看來牢不可破,不過依然有黑客能透過區塊鏈平台盜竊,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年8月初,比特幣交易平台Bitfinex遭黑客攻擊,估計約12萬枚比特幣被偷,市值約6,500萬美元(約5.07億港元)。
如此大規模的盜竊行為,估計是電子錢包離線保存出了問題,令黑客有機可乘,故區塊鏈的應用依然需要深入研究。
小知識:何謂金融沙盒﹖
金管局推出金融科技監管沙盒(sandbox),並不是一個實體的盒子,而是讓金融機構測試金融科技的一種機制。意即可以讓金融機構於測試期間,毋須符合監管規定,以較寬鬆的監管要求,進行實境試驗,當中可以邀請小部分受眾(客戶及員工)作真實試驗,最後收集數據並進行改良,減低正式推出時的偏差。
以渣打銀行作例子,他們於推出指紋認證服務之前,曾向內部120名員工作登入手機銀行服務的指紋認證測試,經過數月測試才正式公開於市場推行。
銀行為什麼要發展Fintech?
為什麼銀行業界要在金融科技範疇上尋求改變?原因非常簡單就是「錢」。如果金融科技可以減省用家使用銀行服務的時間,銀行便可以多賺一點,假設平時用密碼登入手機作投資選項需約2分鐘,現在用指紋認證只需3秒,意即銀行賺錢的速度可能較以前快幾倍,而且金融科技能令數據更準確,減省人手出錯的問題,亦可以減少人手的成本。
政府一直推動金融科技發展,於9月初曾推出「金融科技監管沙盒」和設立「金融科技創新中心」,而本月7日至11日更推行首屆「香港金融科技周」,向外界分享金管局和科技研究院、數碼港及科學園合作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