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新聞透視眼 > 正文

教育解碼:網絡資料多篩選 網上學習宜導引

2016-11-11

年輕新一代都是數碼原居民,使用社交平台、網站的技巧比成人純熟。遇上問題時,家長常鼓勵他們自行上網尋找答案,但成年人有否先教導他們如何辨別資料真偽?還是假設他們有足夠認知,可獨立在網上蒐集和分析資料?

盲信賴結尾「.org」網站

史丹福大學曾進行18個月的研究,分析青少年判斷網上訊息的能力。研究分析了約8,000名初中至大學的學生,結果發現初中生無法分辨廣告和新聞故事,高中生經常引用一些看似權威組織的錯誤資料,而大學生會誤以為結尾為 「.org」的網站便是可信賴的標誌。

研究人員又邀請了史丹福大學25名本科生,花10分鐘以他們慣常尋找資料的方法去驗證美國兒科學院及美國兒科醫生學院這兩個近似的網站內容的可信性。結果一半以上的學生覺得兩個組織大致相同,同樣可靠。不過,事實上兩個組織的歷史及會員人數分別很大,在跨性別兒童治療、同性組成「父母」等議題的立場上有極大差異,甚至是對立。學生只茩姿纀葵磾悸漣瑋N性內容,而忽略了內容的深層意義及灌輸的價值觀,可見即使是精英,也未必擁有判斷網上資訊的能力。

近全班同學資料來自維基

在香港亦曾有學校讓學生於網上搜尋資料完成功課,結果幾乎全班同學的資料都來自維基百科,可見學生沒有穩固的資訊素養和應用網絡的知識,只會找唾手可得的資料,即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專家,也會將一些錯誤的Whatsapp訊息廣傳,沒有求證,更不明白誤傳訊息的後果。

最令人擔憂的是,部分青少年不知道一些網站、社交平台會投其所好,提供讀者喜愛的資料,篩掉他可能不喜愛的內容,他們卻誤以為已經掌握了全部資訊,影響了判斷。

要評估網站資訊是否可靠,要先驗證網站擁有人的背景,不要完全相信網站自己的簡介,更不應太倚賴搜尋器,搜尋結果的排序與網站的可靠性根本毫無關係。網絡世界擁有海量資訊,當中卻會有人魚目混珠,我們必須教會學生掌握搜尋、驗證、分析、判斷等能力,才能真正駕馭網絡。(標題與小題為編者所加)

■香港教育城行政總監鄭弼亮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