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選擇,改變的不只是四年求學歲月的地方,還有心態。
當初,報考廣州中山大學的決定似乎只是為自己準備多一個選擇,不寄予厚望,甚至連就讀的中國語言文學專業(中文系)都不是首選。選擇離港時,告訴自己:這是個磨煉的好機會。於是,心中帶着彷徨,拖着行李箱,走進了中大珠海的校園。
中山大學,擁有四個校區,一個在珠海、三個分佈在廣州。中文系的學生前兩年在珠海校區就讀,後兩年回遷至廣州的南校區。相對於廣州的都市環境,珠海校區位於郊區,臨近海邊,沒有市區的塵囂,寧靜而淳樸,有一種在度假的錯覺。這一種外在的安靜驅使了我內心的沉澱,能暫擱外面世界的塵囂直面學習和校園生活。
體育關乎畢業 「加課」磨煉意志
學習,從不止於書本。我以為高中以後,便告別體育課,但到了中大,還是有體育課,而且是必修課之一,800米更是必考的項目,這對於沒有運動神經的我來說,是一件磨人的事。體育課的及格和游泳測試關乎能否順利畢業,於是我得在課堂以外安排科學的鍛煉時間,這是我在香港不會有恒心做的事。
在香港,騎自行車只有在假日偶爾才會進行的運動,但在珠海,自行車就成為了上課的代步工具,無形中也是鍛煉身體的一種方式。大學一年級的時候,一位室友提議騎自行車到學校附近的淇澳島遊玩,早上10時從學校出發,至下午5點回到學校,途中皆是騎車或步行,算是體能上的自我挑戰。
同時,在這次騎行過程中,我還品嚐到很有田園風味的泥燴雞,走過了原生態的紅樹林。如果我不勇敢走出校園,我不會曉得島上的淳樸風光,更不會有這個難忘的回憶。
參與義工活動 了解多面香港
不走出自己的世界,不會領略到世界之大。課業之外,我還參加了一些校內的學會活動和校外的義工活動,而讓我體會更深刻的是後者。它讓我明白到義工不止於幫助他人,更多的是自我成長。其中一次參與香港民政事務署舉辦的探索香港的活動,作為調查員,我的任務是向內地新來港定居人士介紹香港,幫助他們融入香港的生活。參與該活動的學生都來自廣州的大學,當中有和我一樣從香港回去內地求學的,也有的是廣州本地人。如果沒有參與探索活動,我對香港的認知還是皮毛,不會看到別人眼中的香港。
時至今日,依然有人對回去內地求學抱有質疑,說實話我也不能百分百肯定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對的,但路,終歸是人踏出來的。求學的道路漫漫,而我深信只要堅定往前走,總能找到對的方向。 (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高小琴 中山大學2011級中國語言文學系香港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