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通社報道,100名來自「香港武鳴華僑聯誼會」的成員昨日結束了為期5天的「回家看看」參訪行程,返回香港。連日來,年逾半百的參訪團成員們在廣西武鳴僑場深入走訪,回憶青春歲月,感受僑場新貌。
印尼歸僑李錦開是1960年從印尼回國的第一批華僑,來到武鳴僑場後,年僅15歲的他被安排到武鳴中學唸書,完成學業便到僑場工會當幹事,並先後到當地小學和中學任教。李錦開告訴記者,剛回國時受歷史條件限制,僑場生活條件十分艱苦,起初,歸僑們只能居住陳舊的泥屋,並時常遇到停水斷電問題,特別在晚上,到處一片漆黑,沒有娛樂生活。
「當年的武僑人怎麼也不會想到,曾經的僑場會變成如今的都市,成為現代化的工業基地,歸僑僑眷們都可以住上氣派的樓房。」李錦開說,僑場的發展向世界展現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增強了海外遊子在外奮鬥的信心。
昔日歸僑安置地 今成合作新名片
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張融健已在武鳴僑場工作了27年,從1989年畢業至今,他見證了僑場發展的主要歷程。據他介紹,武鳴僑場在特殊歷史時期安置了來自印尼、越南、緬甸等9個國家的歸僑12,000多人。近20年來,借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南寧舉行的東風,僑場已從原來落後的農村,一躍成為國家級開發區,吸引了包括印尼金光、泰國正大、美國波爾等世界500強巨頭在內的270多家公司落戶,逐漸形成以食品加工、生物醫藥、機械製造為優勢的產業發展格局,成為中國-東盟合作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