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烏虛有」?「馬首是膽」?「水靜河飛」?現今香港語文水平低下,無論是學生、官員,抑或尊貴的議員,日常運用成語出錯的例子實在不勝枚舉。成語真的這麼難學難用嗎?
不能隨意更改
我們日常遣詞造句,大部分詞語都是在一定的語法規則下組合起來的,而成語卻是「現成的」、固定的一種詞語組合,是「熟語」的一種。成語像其他熟語(如諺語、歇後語)一樣,結構相對固定,其用字、語序或有若干彈性(如改弦易轍又作改弦更張、琳瑯滿目又作滿目琳瑯),但畢竟是前人約定俗成的表達形式,不能隨意按個人意願臨時改動原有的用字和語序,不少人未能掌握此一特點,加上語文基礎不穩固,以致不合原來表達方式的「偽成語」衝口而出,貽笑大方。
成語的另一個特點是多有典源可考。不少成語見於文言典籍,這令成語一方面結構相對穩定,同時亦具備典雅的語言風格。文首提及的成語如「子虛烏有」出自司馬相如《子虛賦》的其中兩個主角子虛和烏有先生,不能改成「子烏虛有」;「馬首是瞻」典出《左傳.襄公十四年》,不能改成「馬首是膽」;「水淨鵝飛」出自元雜劇《雲窗夢.第四折》,不宜隨口改成「水靜河飛」。
成語不一定四字
對一般人而言,成語皆由四字組成,但事實是,四字詞組不一定是成語,而成語亦不一定由四字組成,關鍵還是有沒有典籍出處與文言成分。例如「一國兩制」、「總而言之」皆非成語;而「莫須有」出自《宋史.岳飛傳》;「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小巫見大巫」出自《藝文類聚》引《莊子》逸文。正因為此,日常運用成語時,須一併考究其出處,認識其表達形式,不人云亦云、以訛傳訛,方能避免誤用「偽成語」。
除了掌握個別成語的表達形式外,某些成語背後更有深厚的文化典故,我們必須了解它們背後的故事,方能確切明白其含義,從而準確運用。關於成語的典故與運用成語的好處,筆者將另文向各位讀者介紹。
■蘇澤民 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講師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