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恒管清思】成語有典故 寓言談事理

2017-01-06
■狐假虎威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比喻人們借助自己的後台作威作福的故事。 資料圖片■狐假虎威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比喻人們借助自己的後台作威作福的故事。 資料圖片

成語是固定結構的詞組,但同時往往包含豐富的典故。古人每每喜歡透過寓言故事談論事理,而這些故事亦成為成語的取材。如「自相矛盾」出自《韓非子》,講述一個楚國商人賣矛賣盾的故事,他聲稱所賣的矛無堅不摧,所賣的盾堅固無比,卻被人質疑以他的矛刺他的盾,結果會怎樣;又如「狐假虎威」典出《戰國策》,以狐狸假借老虎威勢欺壓其他動物,比喻人們借助自己的後台作威作福的故事。由此可見,運用成語往往能收「片言兼包餘意」之效,區區數語,即能起化繁為簡、精煉生動之效。

四字結構見韻文

此外,成語多為四字結構。這種四字結構的表達形式可謂源遠流長,而且多見於韻文,早期的文學作品《詩經》即以四字為主。後來秦代的《石鼓文》、魏晉駢文均承襲了這種形式,是傳統漢語藝術的典型表達方法,兼具形式美與節奏美。利用成語表情達意,能令語言更鏗鏘有力,同時具有韻律美感,現今社會有不少演講詞,均加入一連串成語,如前總理朱鎔基於1998年就任時,就有以下一段說話:「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將勇往直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段說話連用數個成語,以加強感染力,亦充分表達朱鎔基堅定不移履行總理職責的決心。

望文生義易用錯

利用成語作日常表達固然有其好處,但必須小心避免誤用。除了切實掌握成語背後的典故之外,不少成語的用法與其字面意義有別,不宜望文生義。例如「上下其手」,其原意為玩弄手段,暗中作弊,多用於人事鬥爭或政治操作方面,後來人們曲解其意,只看字面解釋,才有「非禮時撫摸他人身體」之意,集非勝是之下,原有的意思反而因愈來愈少用而被人逐漸遺忘。

學習成語有助提升語文表達能力,作為中文的使用者,不宜以香港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為由為自己誤用成語開脫,更應努力傳承此一重要文化遺產。■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講師 蘇澤民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