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康民
見今天培僑畢業生升學榜,差不多大多數能升入本港及內地以及台灣的大專院校。而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醫學院,算是錄取新生要求較高的學系,也有好幾位畢業同學被錄取。見學生學業成績優秀,老懷甚慰。
憶當年港英統治時期,對愛國學校畢業生甚為歧視,明文不作規定,但「左派」被視為洪水猛獸。大學雖然不屬教育司規管,但即使成績優秀,也難以進入兩所大學,特別是香港大學。我們雖然有不少早年的港大畢業生,但都是轉了幾個彎,到其他英文書院修讀一二年,然後以他校畢業生身份進入大專院校。像後來擔任過香港大學副校長的程介明,雖然畢業於培僑,但卻再轉讀英文書院,並不是以培僑畢業生進入港大的。
那時候,社會上都認為,愛國左派學校,升學只有進入內地一途。也有不少有能力承擔出國留學費用的,轉去歐美留學。雖然如此,我們還是出了許多人才。有的在美國成為著名的學者、專家,有的回到內地,學有所成而為中科院院士、大學副校長等。人才是不能以政治標準來淹沒的,用政治來打擊學術,注定要失敗的。
英國人在香港的殖民統治,仍然用十八九世紀當上「日不落國」時的那一套,也是用對亞非等殖民地區的統治的手法。殊不知香港是中國人才匯集的地方,用老殖民主義的統治方式,終於惹出一九六七年的抗暴事件。
「六七暴動」,香港愛國群眾有受內地文化大革命「左」的影響的一面,領導上也犯了「左」的錯誤。但英國殖民主義者同樣犯了老殖民主義的錯誤,中國在周恩來總理領導下,扭轉乾坤,重申「充分利用,長期打算」的對港政策。
英國人也檢討了老殖民主義的錯誤,雙方都撤換了「老式思維」的領導人,保持對雙方有利的正確政策,終於順利地維持到一九九七年的和平回歸。
毛澤東說,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旨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