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 倩
過春節,家家戶戶一定要吃餃子。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除夕、初一,再到初五、正月十五,不間斷地吃餃子,意義各不相同;小小水餃,容納不同文化,包蘊天下情感,散發出家的氣息,跌宕茈肮〞漪y光。
對小孩子來說,餃子的歷史淵源是相對陌生的。獨創餃子的鼻祖,是東漢的張仲景,他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預防病人耳朵上生凍瘡。餃子名稱的變化,跨度很大,從古時的「嬌耳」到三國時期的「月牙餛飩」,從唐代的「偃月形餛飩」再到宋代的「角兒」,等等,取「更歲之子」寓意的餃子,除了降魔驅鬼,討個吉祥,也代表荈篝〞甄k宿。記憶中,在爺爺家吃年夜飯,必須等家人全部到齊,才能燒開水、下水餃,這是從祖上傳下來的規矩。
餃子的意義大於吃,或者說,餃子的世界裡承載茪茼h美好的東西。最擅長觀察吃食的人當屬梁實秋先生,他曾吃過頂精緻的一頓餃子:「在青島順興樓宴會,最後上了一缽水餃,餃子奇小,長僅寸許,餡子卻是黃魚韭黃,湯是清澈而濃的雞湯,表面上還漂茪硈雞油。大家已經酒足菜飽,禁不住誘惑,還是給吃得精光,連連叫好。」最善於感悟餃子的人是台灣作家張曉風女士:「餃子自身是一個完美的世界,一張薄繭,包覆蚋眾璁茪S豐盈的美味。我特別喜歡看的是捏合餃子邊留下的指紋,世界如此冷漠,天地和文明可能在一剎那之間化為碳劫,但無論如何,當我坐在桌前上面擺茠漪Y個人親手捏合的餃子,熱氣騰騰中,指紋美如古陶器上的雕痕,吃餃子簡直可以因而神聖起來。」
這段話,每次讀來我都熱血沸騰,又無比溫馨,心頓時柔軟起來,容納下眼前的一切,委屈、嫉妒、傷害等,還有那些長久以來被忽略的東西,餃子成為理解這個世界的出發點。手指捏合的一剎那,入鍋開煮的一剎那,端上桌來的一剎那,都將成為永恆。
過去的時候,除夕晚上包水餃,老人們會包上栗子、花生、糖塊等,吃到的人,來年吉祥如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先生,小時候他的家裡很窮,當作家就是為了一天三頓都能吃上餃子。可見,餃子是生活水平的鏡子,困難時期百姓包水餃以野菜為主,用肥肉煉豬油,和進餡裡,吃起來噴香。姥姥家人口多,過年包水餃,要包好幾蓋墊,母親回憶說,吃完了後用手抹下嘴上的油,便是最幸福的事情,那種滿足感是用任何詞語都無法形容的。現在,水餃調餡變得多元起來,三鮮蝦仁、海參豬肉、鱍魚韭菜,根據個人口味,想怎麼混搭就怎麼混搭,有個叫裘盛戎的京劇演員還用龍井茶包水餃,這實在有些奇葩。
記得有個文友,每到周末他的家裡都會包水餃,韭菜肉餡,從未中斷。原來,他女兒很小的時候,經常生病,不愛吃飯,他嘗試咀嚼餃子,一點一點餵她吃,沒想到孩子竟愛上這一口,從此,包水餃成為他們家不變的溫情功課。女兒上大學,周末回來,邀請同學,一塊來家吃水餃;女兒畢業上班後,周末包水餃,依然延續,叫人好生羨慕。水餃,氤氳出家的溫度,迤邐出愛的風景--那是我們共同的精神歸依。
至味在人間,還是餃子香。童年時期,我在農村度過,姥姥家一年到頭很少包水餃,忙起農活來沒有空閒。但是,過年這一頓水餃,是非常講究的。趕年集,買回豬肉,剁好餡子,然後去自家地裡割韭菜,自己種的韭菜,不打農藥,吃起來分外香。女眷們負責和麵、坏痋B包水餃,男人負責蓄柴,燒火,下水餃,拉風箱的活兒就交給了我。待熱水開鍋,大人端起蓋墊,往鍋裡下水餃,一排排、一隊隊,白色的霧氣蒙住了眼睛,看不清;此刻,心裡是喜悅的,暖融融的。打一遍涼水,水餃鼓起「肚子」來,便盛進準備好的粗瓷碗裡。第一碗水餃是不能搶茼Y的,要祭祀祖先。幾乎是同步,院子裡的鞭炮聲響徹天空,震動大地,「頦怜埶捸A頦怜埶捸v,小孩們兩手捂茼捰楚A蹦蹦跳跳的,看家的小狗一陣狂吠,大人們一聲喊:「快進屋,吃餃子!過年嘍,過年嘍......」孩子們的歡呼聲,衝破屋頂,飄過瓦片,奔向遠方。
我想,屋簷下,燒火下水餃的時分,整個村莊似乎都歡騰起來,那是鄉村的筵席。後來,舊村改造,搬進小高層,過上城裡人的富裕生活;然而,再也吃不到灶台燒火「呼哧呼哧」拉風箱煮的水餃,再也感受不到那種敬畏祖先的精神現場,以及連接茪悁a之間的神聖感。鄉村的年味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溜走了,一臉惆悵。
長大後,我最愛吃姑姑包的大餡水餃。瘦肉多,皮子薄,調餡亦有道,具體怎麼調,我始終沒看明白,但是,吃起來心滿意足,酣暢淋漓,她包的水餃,能夠把飯店裡、水餃館的水餃都PK下去。有意思的是,表哥偏偏不愛吃大餡水餃,或許與他跟茈丰云齯j有關,他喜歡那種個頭小、餡不多的水餃,每當包水餃,他都單獨吃米飯,直呼受不了。後來,他去國外留學,想必會對大餡水餃無比懷戀吧,身在異鄉,水餃就是鄉愁啊﹗
春節吃了水餃,預示茠齯j一歲。年年賡續,歲歲不同,伴隨年齡的增長,水餃裡吃出生命的滋味,既有收穫的喜悅,奮鬥的艱辛,也有生活的無奈,喪失的傷感。在歲月的起承轉合中,在四季的交替更迭中,我對家的依戀愈發的濃重,懂得感恩的分量,知曉珍惜的重要,這就是成熟的標誌,也是時間的教化。現代人腳步匆匆、又匆匆,唯獨在「年」這個節點上,人們才能慢下來,思考、沉澱,讓身心跟上靈魂,然後整裝待戈,再出發。因此,與家人一起包水餃、拉家常,也是心靈的回歸,情感的慰藉。
步入互聯網時代,萬物互聯成為現實,高科技逐漸把人從瑣碎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吃頓餃子變成尋常事,比如,樓上樓下「光光光」剁肉餡的聲音,聽不見了,從超市買回機器絞好的肉餡,省去諸多麻煩。抑或是,從網上叫份外賣,便能送到家,吃水餃變成分分鐘的事情。在迎接雞年的時候,我不禁聯想到,今年各大媒體是不是會現場直播天南海北百姓家守歲包水餃的場景呢,就像直播趕年集、春運路一樣,成為新氣象;而人們不再是為了吃而吃,逐步進階為一種純粹的精神活動:燈火通明,舉家團聚,看春晚、包水餃,凌晨鐘聲響起的那一刻,開火煮餃子,以這種方式迎接新的一年,哪怕鞭炮聲稀稀落落,零零星星,也是這頓飯不可或缺的伴奏。通過再現包水餃的情景,尋找儀式感,找回已經丟失的生命情懷。說到底,包水餃是中國人的精神儀式,也是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凝聚茪什窵撮z,傳遞出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