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數據生活 > 正文

3D打印 助人體器官再生

2017-02-13

度身訂做不怕排斥 個人化治療增成效

話說上月一個國際科研小組在科學期刊《細胞》雜誌上講到,首次成功培育出人豬嵌合體胚胎,在豬隻身上「種植」人體器官。消息一出,街頭巷尾立即掀起一波倫理爭議,姨媽姑姐話醫病唔想靠隻豬。其實,近年3D打印技術逐漸成熟,在醫療領域上的應用日增,日後3D打印人體器官相信能更有效打破現時臨床器官移植的困境。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靜儀

除了解決可移植器官短缺的問題外,現階段醫學界普遍認為,透過3D打印技術,未來可為病人「度身訂做」器官、醫療儀器,有助醫生為病人提供更合適的個人化治療,大大提升治療成效。市場研究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預測,到2020年,3D打印在醫療方面將創造21.3億美元產值。

解決可移植器官短缺問題

生物3D打印起源於21世紀初,目前此技術主要可應用於某些產品或部件,包括牙科和骨科的植入或替代材料、生物墨水、生物傳感器以及一些生物製品。雖然生物3D打印技術現時仍在實驗階段,仍未廣泛應用,3D打印的人類幹細胞組織卻已可作測試某些藥物對人體器官的影響。有專家甚至預期第一個可移植的身體器官有機會在數年後誕生。

事實上,近兩年生物3D打印技術呈現爆炸式發展,科學家已利用3D打印技術成功打印出耳朵、骨骼、肌肉組織,且能夠「正常運作」。研究人員在打印人體內組織方面亦頻頻取得成功,去年4月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打印出修復卵巢,並植入小鼠體內,使其成功受孕及分娩;科學家希望這一成果將來能幫助女性恢復生育能力。同年12月,四川藍光英諾生物科技(Revotek)甚至成功將一部分3D生物打印的動脈植入猴子體內,讓血管再生,為3D生物打印促進人工血管內皮化研發的一大突破。

打印皮膚可測藥品副作用

生物打印更有助開發和測試其他類型的治療。法國化妝品公司L'Oréal、美國消費品公司Procter & Gamble及德國化學品公司BASF正在致力研究打印人類皮膚,以測試護膚品及化妝品的副作用。生物打印可大大提升皮膚的生長速度,更可打印不同的皮膚類型和紋理,此技術成熟後可廣泛應用於修復燒傷和潰瘍,甚至可把打印的皮膚直接移植到身體表面。美國一間專研究幹細胞的生物科技公司RenovaCare就研發了「皮膚槍」(Skin Gun),把傷者健康皮膚上收集的幹細胞,加入清潔的液體,利用「皮膚槍」在燒傷皮膚的表面噴灑,令燒傷位置可以快速復原,整個過程只需1.5小時。

打印器官的研究進程亦進行得如火如荼,美國哈佛大學Jennifer Lewis實驗室的科學家,在去年11月利用3D打印機,創建出腎小管,能夠為血液流動提供血管網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生物捐獻腎臟,為製造人工腎臟邁出重要的一步。美國知名3D生物列印公司Organovo亦於去年12月宣佈成功移植打印出來的人肝組織到小鼠,並令組織存活。Organovo公司希望,在3年到5年內,將此技術開發成可治療慢性肝衰竭和幼兒新生細胞代謝紊亂。公司又估計,這種治療的市場,僅在美國每年收益就達30億美元。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