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專題 > 正文

下崗潮技工走 人口政策待變

2017-02-20
■遼寧一煤礦工人仍在維持老舊的蒸汽機的運轉。 網上圖片■遼寧一煤礦工人仍在維持老舊的蒸汽機的運轉。 網上圖片

上世紀9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正縱深發展,國企佔比較高的遼寧特別是瀋陽,企業破產、職工下崗大規模爆發。從1986年瀋陽市防爆器械廠成為新中國第一家破產的國企開始,「東方魯爾」鐵西區的工人們便最早嗅到了蕭條的氣息。

之後的十多年,東北迎來下崗潮。當時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下崗職工再就業工程」的東北大學教授李堅,向記者回顧了那時大批工人出走南方的普遍心態--1998年之前很多人依戀體制,不願離開,但有人已開始向東莞、深圳、蘇州等經濟發達地區遷移。到新世紀初的改革高潮期,多數人開始萌生自主就業、創業的想法,直到2002年大規模下崗成定局,不少有一技之長的工人特別是高級管理人才開始南下。

東北十年流失百萬人

李堅在當時的一份調研報告中披露,1998年國企下崗職工為610萬人,1999年為650萬人,當年失業與下崗人員合計超1,000萬人。「在遼寧,至少有上百萬下崗工人,而這還僅僅是登記在冊的國企人員,大小集體等下崗職工更沒法計算了,保守估計至少上十萬的技術工人流向南方。」在如此龐大的下崗人群中,包含了需要多年培養、難能遞補的技工群體。

國家發改委曾表示,基於第五、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東北十年流失百萬人口」。李堅認為,這反映了東北人口在2000年之後的流失狀態,「只是結果在這幾年呈現出來了,而且政策上已開始有所傾斜,或許可以認為人口流失的拐點正在來臨。」

兼任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理事和遼寧省人口學會常務理事的李堅,長期關注勞工問題。他認為,東北地區的外來人口比例遠低於南方各地,而外來人口比例與經濟活躍度呈正相關。他建議,管理部門首先要推行「勞工友好型」的人口政策,應低門檻引入、加強社會化服務與職業保護,「當下對外來勞動力的競爭已經到來,東北千萬不要再等到渴到不行才覺醒。動輒成十上百萬的勞動力人口湧入是能夠自己創造飯碗的,我們在產業政策之外,還應有所作為。」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