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初一當天,行政長官梁振英向香港市民拜年。他與太太一同祝願香港市民身體健康、心想事成。在其當日發表的農曆新年賀辭中,梁振英說,在眾多節日中最喜歡農曆新年,因為節日氣氛最濃。一家人去行花市、辦年貨、包利是、放全盒、預備賀年糕點,喜氣洋洋。
他表示,「香港人出名忙碌,尤其年輕一代,過年都會從簡。香港雖然是一個國際大都會,但新年習俗絕對值得保留,它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屬於我們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我很希望這些習俗能夠一代一代承傳下去,凸顯香港中西文化薈萃的特色。」他的賀辭中,談到的新年習俗,是通識教育科的一個議題。
什麼是傳統習俗?
在「現代中國」單元的「傳統習俗與現代生活」議題中,傳統習俗是需要研習的概念。傳統習俗是指自古至今,一些社會活動或行為因不斷重複進行而成為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習慣和風俗。
這些習慣和風俗因為獲得大眾的普遍認可和接受,約定俗成地成為社會行為的規範和指引,普羅大眾都接受並集體進行這些習俗,令它們能延續下去。
新年這類節日習俗有什麼特性?
1. 普遍性
新年習俗普遍地存在於中華民族間,而因着各地風俗的不同,習俗的進行方式亦略有差異。此外,新年習俗在中華民族內會存在着普遍性,我們不論年齡和階級,均視新年為重要的節日,不重視新年的行為,會被視為不尊重傳統。
2. 延續性
新年習俗具有延續性,透過社教化的過程,習俗得以一代一代地維持。人們在年紀小時,透過長輩演示習俗,由此了解習俗的內涵及進行方式,此後隨着年紀成長,再教育下一代,令習俗得以相傳下去。
3. 道德教化作用
新年習俗在中華文化的道德教化上擔當了重要的角色,它的教育功能可分為兩個層面,首先是宗教方面的道德教化,通過進行各類有關宗教的習俗儀式,人們相信只要敬拜神明,便可得到祝福。
其次,新年中有不少習俗均強調須尊重家族的長輩,建立長幼有序的觀念。
習俗值得保留嗎?
特首提出,「新年習俗絕對值得保留」,我們可將此意見,分為一條通識科的問題--新年習俗對香港的社會有什意義?
首先,新年習俗有社教化的功能。我們並不是一出生便懂得各種社會規範和價值觀,而是需透過不同的媒介去學習如何待人處事。通過像新年這類節日的傳統習俗,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可在觀察及實踐的過程中,學習到不少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道德規範和價值觀。
其次,新年習俗有助提升文化身份的認同。對個人或群體而言,確立及認同自我身份均有着重要的意義。學者指出,身份認同是建基於個人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傳統習俗包涵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人們在進行傳統習俗時,將可認識及學習民族文化,藉此建立「中國人」的身份認同。
最後,開發文化產業是新年習俗可發揮的另一項功能。從文化角度來看,傳統習俗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它不僅能提升民族認同,而且憑藉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傳統習俗亦可發展為文化產業,為社會帶來新的商機。
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各個國家均有了解別國文化的意慾,旅遊業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途徑。
傳統習俗就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文化資源,將傳統習俗包裝成別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將可吸引各地旅客遊覽,為國家創造龐大的商機,同時亦無形中促進了各國的文化交流。
由此可知,新年習俗確是值得保留的。■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 李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