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收藏 > 正文

【藝訊】考古學新發現夏商牙璋分佈或為最早中國雛形

2017-02-23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知名考古學家鄧聰教授日前表示,20多年考古研究發現,夏商牙璋分佈的共同區域,顯示「吾土吾民」共同意識逐步形成,這可能就是最早中國的雛形。

香港中大即日起至3月底推出「牙璋與最早中國圖展」,展示鄧聰領銜牙璋研究的最新成果。鄧聰在展覽開幕式上介紹說,夏王朝是中國最早王朝,牙璋被公認為夏王朝核心玉禮器,也是早期中國國家文化的符號。他從1990年至今,就持續對東亞各地出土牙璋進行深入的調查和分析研究。

據《尚書》記載,大禹治水,足跡所至,畫為九州。古人稱之為「禹跡」,就是最早華夏的天下,但近代史學把「禹跡」作為神話或者傳說看待。古文獻「禹跡」記載,是否空穴來風?

鄧聰指出,20多年考古研究發現,牙璋分佈竟然比「禹跡」的空間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天可以把「禹跡」與牙璋擴散事實相提並論,兩者覆蓋廣袤的範圍,又與日後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版圖,大致吻合,意味深遠。

他認為,夏商牙璋分佈,展示在政治文化上初期東亞及中國的秩序的雛形。而牙璋分佈共同區域,可能分享着近似國家政治思想的理念,顯示「吾土吾民」共同意識的逐步形成,其中包括可能在各地政治語言上的溝通。

同時,牙璋分佈與春秋以後「大一統」主義,兩者間存在有思想內在脈絡的傳承,也對東亞地區縱橫數千公里超巨型帝國一統局面形成,起着重要的影響。

世界知名政治史學家福山曾追問,為什麼數千年來中國的統治,都傾向選擇強大的中央政府的模式,而不是四分五裂的小國?鄧聰稱,相信通過牙璋的研究,對夏商周國家政治深入的探索,可為這個重大問題找到源頭和解釋。

當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大校長沈祖堯出席「牙璋與最早中國圖展」開幕禮。他致詞表示,香港中大與內地各地考古單位,有長久的合作關係。1990年,中大在香港南丫島大灣遺址發掘,就發現了被譽為國寶的商代牙璋玉器。

「關心社會,認識祖國,是我們學生時代就聽到的呼喚」。沈祖堯認為,香港回歸祖國後,在內地有無限發展機會。以香港本地資料作出發點,從東亞及人類歷史去看祖國,將能更深入了解香港古代文化的來龍去脈。■文:中新社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