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來,雄赳赳的獅子為人所仰慕,它們源於非洲,後來居地伸展到中亞、西南亞以及歐洲東南部。作為象徵勇氣和雄偉的守護者,獅子的形象在不同時代和地區被人們用相異的材料、藝術形式詮釋着。正值農曆新年,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特別舉辦《守護神獅:瑪烈莎獅獸像與亞洲傳統及當代藝術展》,由歐洲中世紀藝術獨立學者李察‧甘比參與策劃,首次在港展出著名的青銅瑪烈莎獅獸像,輔以一系列傳統亞洲藝術品,帶領觀眾探索獅子在宗教、皇室及民間的意義,同時展示出當代藝術如何演繹歷久常新的雄獅主題。■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夢薇
今次展覽主角--瑪烈莎獅獸像,是中世紀雕塑藝術史中的重大發現之一,它銷聲匿跡近千年後在1993年重現。這尊獅獸像製造於十一世紀中期至十二世紀中期的意大利南部,身上飾有阿拉伯圖案,如今獅身雖已殘缺,但它仍可用「極致顯貴」來形容。展覽贊助人麥禮賢指出,不少藝術愛好者都追隨着這頭獅子到世界各地著名博物館觀賞,「它罕有地融合拜占庭、諾曼和伊斯蘭風格,多年研究發現它很可能是曾經侍立於歐洲中世紀帝后寶座旁邊,以彰顯皇威的裝飾物。」
關於瑪烈莎獅獸像
瑪烈莎獅獸像於1993年在倫敦藝術市場出現時,因與中世紀坐落於意大利比薩、現存最大的伊斯蘭雕塑「鷹首獅身」相似,而被認為出自11世紀的一間西班牙工廠,中世紀藝術獨立學者李察.甘比講述:「當時佳士得的拍賣員指出兩者有着相似的雄偉姿態,鞍部均飾有阿拉伯早期書法款式的法文,但是近期的研究發現瑪烈莎獅獸像其實生產於意大利南部的普利亞地區,只不過這兩件雕塑鞍部的相似法文,均出自一家流動工廠的西班牙裔手工匠之手。」
李察.甘比在現場講解中,面對着這隻懸空陳置的獅子,流露出無限欣賞讚歎的目光,「你們無法想像當初它尚完好時,身上呈現出的鎏金異彩是多麼明艷照人,周身散發着勇氣的光芒。」由於戰亂,瑪烈莎獅如今四腳已不復存在,周身遍佈綠色的斑駁銅胎,但是仍可清晰見到當年細緻的雕刻刀痕。李察.甘比指出,瑪烈莎獅獸像最令歷史學家尋思的部分,在於它體內的後方有一個瓶口朝下的青銅器具,「至於其用途,最近學界普遍認為是古典時期及歐洲中世紀學者所熟悉的『聲學機械』殘件,當風通過這個潼關從獅子口中流動時,就會發出幾可亂真的可怕咆哮叫聲。」
亞洲佛教中的獅子
除這件尊貴的瑪烈莎獅獸像,展中還有群獅一同展出,當中包括南亞獅子、東傳獅子,以及亞洲其他地區的獅子工藝品,展品分屬約翰.洛克菲勒三世伉儷珍藏、本地博物館藏品和私人收藏。策展人將這些獅子依照不同的地域展廳進行區分,在每一展廳去追溯這些獅子藝術品的歷史源流。
策展人陳少東指出獅紋主要來自亞洲兩地,一是波斯,即現今伊朗,二是印度,而此兩處,皆是獅子的棲息地。「古印度藉着宗教的傳播,在推動獅紋傳播上的作用較大」,陳氏解釋說獅子與印度教最重要的神明相關。「毗濕奴為拯救地球於汪洋將魔王的弟弟殺死,魔王誓言報仇,而那拉辛哈以智取勝,在黃昏時用獅爪擊斃魔王,於是獅子便成為印度教的神聖動物。」是故毗濕奴的形象會在頭部附上獅面以顯示神性的力量。
第一展廳用展品詮釋出佛教在亞洲流傳下獅子形象的特殊寓意。作為滲透亞洲的主要宗教,佛教的佛經中就有「獅子吼」一說,比喻佛祖真言如獅吼一樣至尊無畏。所以佛祖像常常可以見到佛祖坐在獅紋墊上,或兩旁設有守護獅,代表着用智慧斷妄念。
中國古代獅子形象
「佛教一般跟貿易而行,傳教士隨着海上絲路將佛教傳到中國,繼而引進獅子。」第二展廳主要針對隨佛教而來的獅子,在中國古代工藝中的表現。陳少東介紹時指出,佛教傳入中國,廟前設有獅子像,老百姓才有了機會真正認識獅子。「後來到了明清,文武百官朝服上前後胸貼有『補子』,方方一片上繡着代表官階的神獸,加上絲綢之路的開拓帶來了擅長寫實刺繡的外國工匠,詩文的工藝開始發展起來。」
陳氏講述說,由於南方氣候溫和,加上文人雅士對於恬雅風格的喜好,南方獅子溫婉和善,體格修長,姿勢變化也多。與南方的靈巧迥異,北方直接受西域文化影響,獅子的形象通常既彪悍又寫實,公獅踩繡球,母獅常伴幼子,這些在中國獅子戲的綵帶、繡球中常常可以見到。
當代中華獅語
獅子在亞洲的文化長河中,由古走到今,當下亞洲藝術中獅子的身影依然可以見到。配合是次展覽,一眾當代亞洲藝術家的創作中,依然聽得到「獅語」。諸件作品跨越多種媒介,當中亦可見到裝置藝術。英國人1865年創立匯豐銀行,用兩隻獅子作為象徵,並印於紙鈔之上,而今,香港藝術家關尚智的《一百萬》,用錄像的方式重複點數千元紙鈔的動作,讓點鈔聲不絕於耳,愛錢人看後或許會大呼「快哉!」不過作者在這裡講述的卻是:曾經作為皇家、宗教、愛國象徵的獅子,如今在當代香港卻更多闡述出資本主義的涵意。
在中國,舞獅既是民俗表演也是一段歷史「記憶」,清朝國運衰敗,外國列強虎視眈眈,譏諷中國為「睡獅」,於是獅子肩負起了特殊的歷史意義,廣東愛國人士遂將舞獅改稱為「醒獅」,期望能喚醒沉睡的中國。而今,香港仍然流行廣東舞獅,正如今次參展的楊嘉輝短片作品《消音舞獅》,沒有鑼鼓配樂的醒獅,只聽得舞獅本身散發出的呼呼風聲,和舞獅者雙腳踏地的節拍,卻仍是朝氣勃勃的中國武術技藝,再度讓觀者聯想起香港掌故的「獅子山精神」。
「所有參展的當代作品都是從作者處直接借來或由收藏家貢獻展出,沒有特別提前定製。」助理策展人黃熙婷說,展覽加入當代藝術部分的參與,主要是希望透過這些新時代的創作,讓觀眾去理解獅子的象徵在現今當代社會產生了怎樣的發展,以及獅子的文化在亞洲社會是如何傳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