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歲新年,極右風潮席捲全球,一系列政治事件連帶白人至上主義重新出土,似乎忘了自己祖先本也是外來者,回顧四百年間非洲移民被迫在美國土地上掙扎求存,從被奴役到重獲自由,由種族隔離到爭取平等他們以血淚開創出獨有的歷史與文化。金賽(Kinsey)夫婦,來自美國非裔望族,用四十年收集涉及美國黑人歷史的書籍、攝影、藝術品,如今,他們將其中的一百多件藏品在港大展出,從手寫書信到官方記錄,從廣告、首版書籍到油畫,將非洲裔的美國人故事回放,讓參觀者在這些政治曲章、人物命運中去了解溶解在人物故事中的那段歷史。■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夢薇
今次的展品,悉數來自Bernard Kinsey與太太Shirley Kinsey蒐集的「金賽收藏」(Kinsey Collection),這是首個於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展出的私人收藏。藝術品、畫報、手稿、書信殘片,甚至是奴隸的手銬,都無一遺漏地被囊括於金賽夫婦的收藏之中,因為金賽覺得,黑人建築了美國歷史:「所有美國歷史都可追溯至奴隸制,包括1893年排華及二戰時囚禁日裔人士,以膚色而非成就去標籤人,來自蓄奴的過去。」
藏品佐證歷史
二十世紀台灣畫家席德進曾說,「看到歷史,就是看到我們自己」,反之,歷史亦可鑒於人物的故事中。在金賽的收藏中,歷史的資料被一件件實物編織起來,美國往事和黑人的過去,被具象地描述在一樁樁黑人的故事裡。展廳中一張字跡潦草的書信手稿,邊緣已經破損,紙業泛黃,註明的書寫日期是「1854年」。此封信的冰冷條款,將黑人的身體視作商品,內容講的是奴隸主人寫信給另一位買家,推銷一名名為Frances的女性奴隸,信中說其擅長家務,但因舊主要賺錢修理家中的馬廄,所以只好將她賣掉,根據信的內容可以知道,這名奴隸主還同時擁有Frances父母及所有兄弟姐妹的使用權。根據圖片說明中講述,Frances在不知將與家人分離的狀況下,更親手將這封轉售自己的「推薦信」送到了新買主的手上。
不過,展覽中亦有一張贖身契講述一個女性的奴隸主同意家中奴僕用極為低的價格,贖回一家大小自由身的故事。這在當時是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在美國南部同情黑奴會被人指責,更有法律禁止任何人幫助奴隸逃走。展覽中展出的1853年出版,由所羅門諾薩普所著的自傳《被奪走的十二年》,就詳細描寫了身為自由人的他被綁架販賣為奴,在不同農場中輾轉遭遇、耳聞目睹的黑奴慘況。諾薩普再獲自由後,把十二年經歷撰寫成書並到處演講,推動廢奴運動。展覽中,便展出了這本書1892年之印刷本。
追尋美洲黑人歷史
說到黑人與美國歷史的關係。美國有着二百餘年的歷史,不過黑人在美洲的歷史較之更早,如今展出的年代最久的展品是一件400多年前的黑人奴隸女孩浸禮文件,文件反映出教會的影響力。港大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黎雪蓮教授說,黑人最初由西班牙人於1526年帶到美洲為奴,1619年英國首先將約二十名黑人帶往詹姆斯鎮,其後形成橫跨大西洋的奴隸貿易制度,將數以百萬計的黑人由中、西非運往美洲,作為南方種植園的主要勞力。
重建黑人形象
Kinsey夫婦用四十年的時間建立起「金賽收藏」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認為美國黑人歷史的教育並不全面,希望借由自己的系統性收藏去改變人們對黑人的刻板印象。以往多數人認為黑人只擅長運動,不過在今次的展場中,非裔美國人於藝術、文化等不同範疇的成就重新被看到:一位年輕勇敢的女奴一反常規,學習閱讀及寫作,另一位年輕的藝術家協助推進藝術運動。港大美術博物館館長羅諾德博士說人們對於十九世紀中期的黑人,只會聯想到奴隸制度,很難想像有人可以全職畫畫為生。不過,這次展覽的藝術家,對於十九世紀建立的美國式美學概念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
哈林文藝復興的藝術家重新定義了現代藝術的原始概念,也包括文學和音樂,這些藝術家亦是首批融入現代美國藝術文化的黑人群體,比如JACOB LAWRENCE就是首位獲選成為美國藝術文學院成員的非洲裔美國人藝術家。
回溯往昔
這些來自400多年前的藏品中,不少涉及民權運動的物件是關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種族平等運動的記錄,其中包括馬丁路德金在運動中的活動,以及他遇刺後人們上街抗議遊行的資料及照片。十九世紀內戰後,為了安撫南北之間裂痕,美國推行「隔離但平等」政策,白人與黑人族群雖然獲憲法賦予同等權利,政府機關卻可實施種族隔離--兩者在住屋、工作、學校、教會,甚至在交通工具上必須區分開來,避免他們接觸。這種種族隔離政策一直持續到七十年代才完全廢除,黑人甚至要到1965年才與其他公民一樣擁有投票權。在展品的瀏覽過程中,觀眾可以讀得到半個世紀中黑人為爭取自由所作出的種種努力。
正如金賽所言,無論是記錄歷史事件的物品,抑或是黑人在文化追求中創造出的藝術品,當中可以看見的不止是歷史,更是美國黑人尋回自己身份的過程,他指出「無論非裔、華裔、日裔,不同社群,其實都在努力找回自己的故事。」
展覽詳情:
《水盡雲起--金賽收藏之非洲裔美國人的藝術及歷史》
日期:即日至2月26日
地點:薄扶林般咸道90號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徐展堂樓一樓